词条 | 地方性克汀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地方性克汀病多发生在地质性缺碘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的病区。病区患病率约为1%—5%。全世界约有1.9亿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和300多万地方性克汀病人。我国已查明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约3500多万,地方性克汀病人25万多。还有众多的尚待查清的亚临床克汀病和各种智力低下。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身材矮小、四肢短粗、髋膝关节弯曲、甲状腺功能低下,智力及性功能发育障碍,及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及语言障碍等。一般形容为“聋、哑、瘫、矮”。亚临床型患儿,常貌似正常,其表现为愚笨,学习成绩差,不识数,智商低于正常,轻度神经发育不全,听力轻度受损,完成精细动作能力差,身体发育常低于同龄人。克汀病的病因是孕期母亲缺碘,而使胎儿及新生儿缺碘致甲状腺发育不全,不能合成甲状腺素,甲状腺机能低下,影响了大脑发育,因而出现了呆小症。成年人每日需碘为100—250微克。碘主要来源于饮水和食物。推行食盐加碘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及减少碘缺乏病的患儿行之有效的方法。加碘量一般为0.5/万。食盐加碘要求均匀,注意防晒防潮,不要将盐罐放在日光下,炉台上和水缸边,对患有单纯性甲状腺肿的孕妇,应及早口服碘剂,以防胎儿甲状腺发育不全。另外,孕妇应多吃海带等含碘量高食物。由于克汀病患儿生后早期无明显症状,最好取脐血或足跟血几滴检查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浓度,进行早期诊断,以便及早补碘。由于脑和神经发育有阶段性,在生后3个月,出现脑细胞生长的第二高峰,这主要是神经胶质细胞的分裂,在这一阶段开始得到补碘治疗,据报道,有90%左右患儿的智商可达到正常范围,一旦错过时机,再给碘也将无济于事而遗憾终生。 地方性克汀病又称“地方性呆小病”。在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出现的一种先天性地方病。胎儿和婴幼儿在发育期缺碘,导致甲状腺素缺乏,引起大脑、神经、骨骼和肌肉等发育迟缓或停滞。主要病症是呆小、聋哑、瘫痪。可用甲状腺素治疗。预防主要是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