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地洼学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03 地洼学说

地壳演化理论。陈国达首创。认为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大地构造性质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是从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的产物,即为地洼区,是大陆壳发展演化的第三个构造单元。地洼区的发现和阐明,揭示在地壳演化史上,相对活动的地槽可以转化为稳定的地台,而稳定的地台也可转化为新的活动的地洼区。地洼也不是地壳发展的最后形式,还会为更新的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所代替,即大陆壳的发展过程是多阶段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是地球深部物质受热力,重力的影响发生离心扩散和向心凝聚的结果。地洼区的最主要特征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以水平运动为主导时期的地壳运动,区内出现强度很大的构造起伏,在地洼中充填了地洼沉积,故地洼具有3层结构;地台基层、盖层和最上面的地洼沉积层。该学说重要意义在于明了一种新的成矿作用,从新的角度探索了成矿规律,扩大了找矿领域。

地洼学说

1956年由中国地质学家陈国达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主要内容包括:1.阐明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单元,即活化区或地洼区。2.提出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3.提出地洼(递进)成矿理论。

地洼学说

是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原所长陈国达提出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新理论。该学说突破了传统理论地槽—地台学说,在世界上首次公开提出“活化区”这个新构造单元的概念,论证“活化区” (地洼区)是与地槽区、地台区并列的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阐明地壳构造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相互转递,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在其《地洼学说及找矿意义》、《多因复成矿床并从地壳演化看其形成机理》等著作中,研究区域大地构造、成矿规律、找矿勘探、地震地质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广泛承认和运用。1983年日本弘文堂出版的《科学技术史大事典》,把地洼学说的诞生列为世界自然科学史的大事之一。地洼区——大陆地壳第三期构造单元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地洼学说

著名地质构造学家陈国达教授于1956年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其内容:❶阐明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第三构造类型活化区或地洼区)。陈国达认为从印支或燕山运动开始“中国地台”已大部衰亡,转化为新型活动区,1956年将其命名为活化区,1959年改名为地洼区;
❷提出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他认为印支、燕山运动以来“中国地槽”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叫地洼阶段。地壳是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互相转化螺旋式发展的递进律;
❸提出地洼“递进”成矿理论,认为地洼阶段是重要成矿阶段,可形成有色、稀散、放射等金属矿产。地洼区是寻找大型富矿的有利地区。陈国达根据地壳发展史的差异和现阶段所属大地构造性质的不同,将陕西境内划分为五个处于不同大地构造体制的构造区: 北部主要隶属于伊陕地台区,少部分属华北地洼区的西南端,南部是华中地洼区的西段,西南部隶属四川地台区的北缘,南部的西缘则属于南北地洼区的北段。这种大地构造格局决定了陕西境内不同成矿区域的差异发展和特点,以及所成矿产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地台演化史表明,陕西在太古代时处于前地槽阶段,元古代初开始进入地槽,吕梁、晋宁运动之后秦岭南北分别转入地台,即属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两地台之间即为秦岭地槽区。加里东运动和海西运动之后大部地区转为地台区。到了早三叠世以后,陕西已不再存在地槽体制,作为第一代秦岭山脉的秦岭各个地槽褶皱带相继被夷平,全部转为地台。到了侏罗纪,中国东部地台活化,转为地洼区,但陕西只有陕北和秦岭形成地洼区。在秦岭广泛发育燕山期花岗岩,且断裂发育。在渭河地区形成地堑系,为汾渭裂谷型地洼系的南段。秦岭地槽褶皱带地区(第一代山脉)经地台阶段之后,再度升起成为今天的第二代山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