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均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均徭明代三大徭役之一。即按丁粮派充各种杂役。《明史·食货志二》: “役法定于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田1顷出丁夫1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工夫。寻编应天18府州,江西九江、饶州、南康3府均工夫图册。每岁农隙赴京,供役30日遣归。田多丁少者,以佃人充夫,而田主出米1石资其用。非佃人而计亩出夫者,亩资米2升5合。迨造黄册成,以110户为1里,里分10甲曰里甲。以上、中、下户为3等,5岁均役,10岁一更造。一岁中诸色杂目应役者,编地均之,银、力从所便,曰均徭。” 均徭明代的丁役制度。洪武十四年(1681年)颁布黄册制度,洪武二十年(1687年)推行鱼鳞圈册制度。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经纬,以确定赋役。均徭制度是以黄册和鱼鳞图册为基础,脱蝉于均工夫的丁役制度而形成的。确定各农户的出丁原则,不以人口和成丁数为参照标准,而是以土地所承担的田赋数量为标准,纳田赋若干石的农户出一夫,以备征调;田少纳赋少的农户出丁少,田多纳赋多的农户出丁多。出丁农户应役之时,自己负担一切费用,故田多富户有能力负担出丁费用而多出丁;田少贫户无力负担出丁费用而少出丁;又各农户根据自家人力、财力可选择银差和力差的应役形式。富者出银顶差,称为银差;贫者以身应役,称为力差。由于派役区分各户的负担能力而定,故称均徭。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里长、甲首往往既不计田,也不计丁而以户为单位佥派丁役,出现 “放大户而勾单小”的局面。单小之户负担不起,往往举家逃亡,国家田赋、丁役皆受损害。为此,官府改行“虎头鼠尾册”的役法。将各户按丁田综合确定的银差、力差数按大小排列。富者在前,如虎头;贫者在后,如鼠尾。一年中各项徭役,富者承担重役,贫者承担轻役。商贾之户无田者,自报财产,确定等级及在虎头鼠尾册中的位置。虎头鼠尾册的实施,使均徭变为以户为宗的征调形式。 均徭按民户丁粮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与里甲、杂泛合称明代三大徭役。凡京师以下到省、府、州、县衙门的杂色差役(粮长、里甲等正役除外),以及杂项劳役的折价,都属均徭。分力差、银差,名目繁多。以人户的丁、田为根据,照里甲编为上、中、下户三等轮派,等高的派重差,低的派轻差。次序常和里甲同时排定,10年或3、5年一次。服役期在里甲役满后的第五年。由于富户贿赂吏胥,改变户等,因而册载上、中的多为贫民,富户反而列居下等,派役时往往轻重倒置。 均徭equitable corvee明代主要徭役之一。包括京师以下到省、府、州县衙门的各种杂色差役及劳役的折价。以民户丁粮多寡,按里甲编为上、中、下户三等轮派,等级高的派重差,等级低的派轻差,但实行时常因胥吏受贿,使上中富户反列为贫民居于下等。均徭主要分为力差与银差。力差,指应役户亲身充役(后准其募人代役),服役名目很多且因地而异,常见的有皂隶、狱卒、书手、库子、门子、斗级、长夫、殷实、祗侯、马夫、巡拦、铺司兵、驿馆夫等。多在近地承担差使。银差,指应役户缴银钱代役,名目亦多,一般包括牌坊、岁贡、马匹、草料、工食、富户、柴薪、表笺、日历和斋夫、膳夫等。常由下户承充,多派往远地服役。行“一条鞭”法后,力差逐渐改为银差并归入田赋征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