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坊明代制定的户籍制度名词,用以区别城镇与乡村户口数量。《明史·食货志》: “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及郊祀,中书省以户籍陈坛下,荐之天,祭毕而藏之。洪武十四年 (公元1381年) 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110户为1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长,余百户为10甲,甲凡10人,岁役里长1人,甲首1人,董1里1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10年1周,曰排年。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 坊古时城市居民基层区划单位。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坊的名称,最初仅限于宫室。北魏时期用为整个城市居民基层区划单位。其都城洛阳设三百二十坊,各周长一千二百步,围以墙垣,四面各开一门。略同于秦汉以前的里,故往往以里代称之。隋唐以后相沿。唐都长安城内已发现里坊遗址,其规模形制为南北长五百米至五百九十米,东西宽五百五十米至七百米,坊内中央有东西向和南北向街道各一条,相互交叉呈十字形。宋代在坊之上设厢以统之。元明清时期所设里坊仅以街道来划分.不再围以墙垣,且坊数减少,规模增大,逐渐失去旧有的性质。 坊❶唐代通称街市中心的里巷。《旧唐书·食货志上》:“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