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坟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坟墓

埋葬死者的地方。古代掘穴为墓,封土成丘为坟,后统称坟墓。《管子·九变》: “大者,亲戚坟墓之所在也。” 《周礼·地官·大司徒》将“族坟墓”列为可以 “安万民” 的旧俗之一。坟墓遍及各地,处于丝绸之路沿线者,亦无法统计。周、秦、汉、唐的帝王陵,主要集中在关中; 其陪葬墓不计其数。宁夏有西夏王陵。甘肃河西走廊有众多汉墓群。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已为世人瞩目。坟墓主要用于土葬,亦为有些火葬所采用。其形式多样,而以竖穴墓为多。有的筑有墓室。部分墓内有墓志铭,坟前(或后)树墓碑。

坟墓

埋葬死人之地。筑土为坟,穴地为墓,通称“坟墓”。坟,本指高地,引申指墓上堆起来的封土;墓,取孝子思慕之意,只指埋人的坑位。殷代埋人不筑坟堆。《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至周代,始筑坟堆,或种上树,以为墓的标志,坟堆的大小与树的种类以死者爵位的高低而异。《周礼·春官·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郑玄注:“王公曰丘,诸臣曰封。汉律,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别。”《白虎通·崩薨》:“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墓则不封不树。周代以后,亦通称坟墓。墓制有洞室墓、崖墓、竖穴墓等。

坟墓

埋葬死人的处所叫坟墓。上古时代,封土成丘叫 “坟”; 平的称“墓”。《礼记·檀弓上》 中说:“古也墓而不坟。”据后人考证,商代以前埋葬死人不筑坟堆,到了周代才出现堆土筑坟。《周礼·春官·冢人》记载: “以爵等为丘封之度。”这里所讲的丘是指王公之坟,封是诸臣之坟。坟堆的大小高低由爵位的尊卑来决定。当初坟的作用,主要是作为墓的标志。据《礼记·檀弓上》记载: 孔子合葬了他的父母以后,说: “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 于是封之,崇四尺。当然,这大约是后人的托古之词,但大抵反映了上古时期坟墓的沿变过程。春秋战国之际,坟墓形成一整套制度,帝王的坟墓概称为 “陵”,有关规制叫做“陵寝制度”。中国历代王朝的丧葬礼制中皆有具文,而且各代的规制不尽相同。至于品官大臣,虽仍称墓,亦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