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垦荒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垦荒land reclamation

把荒地变为耕地的过程。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途径之一,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最基本的工程建设。
荒地资源 荒地是指尚未开垦种植或曾开垦而长期荒废的土地。包括: ❶生荒地。从未进行垦殖的土地,亦称“处女地”。
❷熟荒地,亦称“撂荒地”。曾经开垦种植,但由于土地利用措施不当以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或因受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而荒废达3年以上的土地。熟荒地与休闲地不同,后者是为了恢复地力,在轮作周期中有意加以安排,并进行一定管理的土地。选择适宜农作的荒地的条件是: ❶气温要适于作物生长;
❷土壤要具备改良条件,土质适宜垦殖;
❸坡度小于25度;
❹水文条件适宜,如在有一定雨量能使旱作农业稳定生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或在有灌溉水源可供开发的干旱区。根据上述条件,中国农垦部门将宜农荒地分为四类。
一类荒地。指不需采取改良措施即可开垦的荒地。其土层深厚; 地形平坦,土壤无侵蚀; 不积水或排水条件良好; 无盐碱。
二类荒地。稍加改良即可开垦的荒地。其土层深厚; 地形为3~7度的缓坡地,有轻微侵蚀或沟蚀; 排水条件较差,需采取防洪排涝措施; 或有中强度盐渍化,是改良条件较好的土地。
三类荒地。改良后方可开垦的荒地。其水源困难,旱作不稳定; 或坡度较大,有中度侵蚀,需修筑梯田; 或长期积水,排水条件差,需采取较大型的防洪排涝措施; 或为重盐碱土,改良条件差,需采取较复杂的改良措施的土地。
四类荒地。即开垦困难的荒地。处于高寒地区,积温小于1200℃; 或无灌溉水源不宜旱作的干旱区;或坡度在25度以上; 或长期积水,排水条件很差,改良困难; 或重盐碱地,且改良困难的土地。
中国从1950~1979年陆续开垦荒地3266.6万公顷,尚有宜农荒地约3333万公顷,这些宜农荒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经过工程措施对土地进行改良后才能开垦利用。
垦荒方式 现代垦荒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边远地区的大片荒地,由国家投资建设国营农(牧)场进行大规模开垦,或利用国家的农业机械开荒,然后移民耕种; 另一种是离现有农村较近的小片荒地,一般多由群众开垦利用。垦荒一般分三步进行: ❶实地勘测调查。首先进行地形测绘和现场综合调查,查清荒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分布情况,以及有关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然后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可行性论证,提出土地利用方向,以及土壤改良、工程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的相应措施,为制定垦荒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❷规划设计阶段。根据调查数据及资料,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科学安排山、水、田、林、路、渠及居民点建设规模的方案。
❸开发建设阶段。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逐步逐项实施建设,建立有利于生产、生活和农、林、牧、副、渔、工、商、服务综合发展的新的合理的生态系统。小片荒地的开发,规划设计可以从简。
垦荒与生态平衡 垦荒过程必然会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垦荒和生产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如保护森林,避免毁林开荒; 保护草原,切忌破坏草原开荒; 保护水土资源,不能陡坡开荒; 缓坡地垦殖也应兴建水土保持工程,以防水土流失; 为保持和发挥江河湖泊的调蓄水作用,防止洪涝灾害和保护水产资源,不宜轻易围湖、围江造田; 围海造田也应十分注意水产养殖,海岸带建设和入海潜流工程的蓄水、排水能力,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垦区建设,还应防止大气、水域和土壤污染。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