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
1949年以来,全省城镇居民家庭在食品消费结构方面有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食品消费量减少,副食品消费量增长 1949年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47.20公斤,1957年比1949年增长8.22%。五、六十年代,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支出中40%左右是用于购买粮食。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随后的30多年中,城镇居民的粮食消费量逐步下降。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1981年比1957年下降6.97%,1992年又比1981年下降21.74%,而在此期间,城镇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1981年人均副食品支出135.60元,比1957年增长2.31倍;1992年人均副食品支出504.63元,比1981年增长2.72倍。1981年城镇居民对肉类、家禽、水产品、鲜蛋的消费量人均分别为16.98公斤、3.12公斤、7.38公斤、4.86公斤,分别比1957年增长1.52倍、56%、47.60%、56.77%;1992年居民对上述品种的消费量又比1981年分别增长24.50%、1.23倍、10.70%、1.43倍(表8-1-21、表8-1-22)。
表8-1-2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量单位:公斤
项 目 | 1981年 | 1983年 | 1985年 | 1988年 | 1991年 | 1992年 |
粮食 蔬菜 | 148.20 120.66 | 143.90 117.92 | 133.73 114.70 | 143.28 113.76 | 139.95 110.88 | 115.88 — |
食用植物油 | 5.58 | 7.83 | 7.41 | 7.20 | 7.13 | 7.6 |
猪肉 牛羊肉 家禽 | 16.20 0.78 3.12 | 16.30 0.84 4.85 | 16.16 1.52 5.77 | 16.80 2.64 6.24 | 20.33 2.40 6.35 |  |
鲜蛋 鱼虾 食糖 卷烟(盒) 白酒 | 4.86 7.38 2.22 37.68 1.96 | 5.60 9.89 2.33 35.60 2.33 | 7.25 6.62 1.94 42.82 3.17 | 6.60 6.60 2.52 48.96 3.72 | 9.20 8.70 1.74 42.19 3.99 | 11.8 8.3 1.2 — — |
居民食物消费品质量的提高 50年代初期,城镇居民食品需求目标是“吃饱”,到80年代居民要求是“吃好”,而进入90年代居民对食品的需求开始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据抽样调查资料,194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摄入热量仅1662千卡、蛋白质42克、脂肪26克;1965年分别为1774千卡、45克、27克;1981年分别为2480千卡、57克、54克;1991年分别上升到2658千卡、69克、87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集市贸易的开放,农副产品的日益丰富,居民对食品的高质量要求不断得到满足。近年来,罐头等方便食品的消费支出也在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一些奶制品、饮料和儿童食品的消费支出增长幅度更大。
居民食品消费方式多样化 在食品消费方面,另一个最为明显的变化是,过去居民的食品消费方式是以家庭为主要场所,如今居民购买成品或半成品主、副食数量增加,在外就餐的人数增多。据抽样调查,199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饮食业购买商品的金额29.26元,比1981年的6.95元增长3.21倍。此外,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鲜瓜、鲜果、糕点的数量也有大幅度增加,1992年人均消费量分别为28.29公斤、13.39公斤、2.81公斤,比1981年分别增长21倍、17.66%、14.32%。
表8-1-22 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 单位:元
| 1981年 | 1983年 | 1988年 | 1991年 | 1992年 |
食品 粮食 副食 | 237.00 55.56 135.60 | 271.60 53.76 160.59 | 552.00 69.96 338.52 | 767.92 97.71 453.01 | 869.29 60.85 504.63 |
烟酒茶 其它食品 | 22.80 23.04 | 26.72 30.53 | 75.24 68.28 | 115.33 101.87 |  |
主食与副食之比 (以主食为1) | 1:2.44 | 1:2.98 | 1:4.84 | 1:4.64 | 1: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