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幸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幸福xingfu道德意识概念,伦理学基本范畴之一。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的满足,表现为对个人境遇的称心如意而感到心情舒畅。幸福是同人生目的、意义以及现实生活和理想联系最密切的道德现象,因而也是历来各种伦理学注重研究和争论的重要道德范畴。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把幸福范畴归结为禁欲主义,认为追求幸福,满足物欲,就是不道德;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就是“不敬上帝的罪恶”,从而把幸福从道德范畴中排斥出去;一种把幸福范畴归结为享乐主义,肯定了追求幸福的道德意义,把道德和幸福完全等同起来,主张“幸福即道德”,他们把幸福归结为肉体的快乐和精神上的快乐,最可贵的是,把满足人的需要问题同人类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并且注意了个人幸福同社会幸福的结合。虽然后一种学说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见解,但是,并没有真正科学地揭示出幸福范畴的完整涵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承认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强调幸福范畴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与社会关系、社会整体利益相联系的,是社会生活条件在人们思想和情感中的反映。由于人类生活的多变性和实践领域的多样性,幸福范畴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仅是变化的,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而且具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在共产主义道德中,幸福范畴是个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享受和创造的完整统一。为整个社会、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才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Xingfu道德基本范畴之一。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满足。幸福不仅说明一个人以自己境遇所抱的态度,而且还表现为对人的生活应当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享受什么,人的使命和意义是什么的把握。不同的阶级及其思想家对幸福的认识和态度往往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伦理学家,要么把幸福与道德对立起来,认为要追求幸福就得舍弃道德;要么主张“幸福即道德”,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天生就有的,是天赋的权力。他们离开阶级关系、经济关系谈幸福,所以不能科学地揭示幸福范畴的涵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肯定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强调幸福范畴是与社会关系相联系的,是社会生活条件在人们思想情感中的反映。把为人民服务,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在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视为幸福,把个人幸福和社会集体幸福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道德基本范畴。人们在创造社会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与人生理想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幸福观亦不同。 幸福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学家对幸福的看法主要有两种观点:维护等级特权和宗教的唯心主义伦理学家,认为幸福和道德相对立,追求幸福,追求个人的物质欲望就是不道德,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或者认为不禁止自己的欲望而追求现世的幸福就是褒赎上帝的罪恶;旧唯物主义伦理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伦理学家则把幸福归结为个人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快乐,主张幸福即道德,其中也不乏有人注意到将满足个人的需要同人类社会制度相联系起来,注意到个人幸福同社会幸福的关系,有许多积极因素,但这些幸福论离开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抽象地谈论人类追求幸福的目的和愿望,则是十分错误的。其实质仍然是宣扬利己主义,维护私有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们的幸福观是与他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的,而且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以及具有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承认人们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强调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利益的联系。幸福是健康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合理满足,而人的需要是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所创造和激发的,因而幸福的满足程度取决于社会的发展。违背社会整体利益的个人幸福是不道德的,也不会是真正的幸福,为整个社会,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谋福利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幸福的源泉是劳动、工作和斗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才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最大的幸福。无产阶级幸福观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以革命理想为指导,以劳动创造为本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深刻地把握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把个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统一起来,同一切剥削阶级的幸福观彻底划清了界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