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jiyin tubian基因从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状态时所发生的分子结构的变化,又叫点突变。分子结构的变化可涉及DNA中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代换。基因突变对表现型的影响,可分成如下几类:(1)形态突变型:如普通绵羊经突变产生的短腿安康羊,外形的变化可从表现型识别。(2)生化突变型:突变可使一个特定的生化功能丧失,常见的是营养缺陷型。如红色面色霉一般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突变后,要在基本培养基上加上某种特定氨基酸才能生长。(3)致死突变型:突变导致个体死亡或生活力明显下降,如人类血友病和植物白化病都为致死突变。(4)条件致死突变型:在一定条件下致死,而在另一条件下成活的突变。如噬菌体T4的温度敏感,突变型在25℃能在大肠杆菌上生长,形成噬菌斑,但在42℃为致死。基因突变的一般规律或特点表现在:(1)多向性:如人类的ABO血型是由IA、IB和i3个复等位基因组成的。(2)可逆性:显性基因可突变成隐性基因(正突变),有时隐性基因也可变成原来的显性基因(逆突变)。突变可逆性表明,基因突变不是遗传物质的丧失,而是遗传物质的改变。(3)有害性:因生物现有性状是经长期进化形成的遗传平衡系统,基因突变会破坏这种平衡,不利于生长发育。例如,人类遗传病基本上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当然,有害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反为有利。如雄性不育突变,对生物本身有害,但在杂交优势利用上,可免去人工去雄,提高杂交制种效率。(4)重演性:这是指同 一物种或近缘物种个体间可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例如,大麦、小麦等经辐射后,都有相似的突变性状,如 一定比例的早熟个体和矮生个体。由于物种或近缘物种的基因有许多是同源的,使得基因突变具有重演性。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DNA分子上碱基顺序改变,导致基因型和表型产生变化的遗传过程,也称点突变。突变的最小单位是突变子。一个基因可以包含许多突变单位。同一基因位点上突变产生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多于二个时称为复等位基因。 在生物群体中,突变发生的个体和时间以及突变的方向都是随机的。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突变率很低。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突变率是指每一配子发生突变的概率,用一定数目配子中的突变型配子数表示。例如,果蝇红眼(W)突变为白眼(W)的突变率为4×10-5。在无性生殖的细菌中,突变率是指每一细胞世代中每一细菌发生突变的概率,用一定数目的细菌在分裂一次过程中发生突变的次数表示。例如,大肠杆菌乳糖发酵基因由lac突变为lac+的突变率为2×10-7。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野生型基因经过突变成为突变型基因的过程称为正向突变。突变基因通过突变而成为野生型基因称为回复突变。 现代基因突变的研究是从1910年开始的。摩尔根在红色复眼果蝇中发现白色复眼果蝇,这是自发产生的突变。1927年,马勒(H.J.Muller)报告了X-射线诱发果蝇发生突变,第一个发现了人工诱发突变。1947年,奥尔巴克(C.Auerbach)首次使用化学诱变剂,用氮芥诱发了果蝇的突变。1959年,弗里兹(E.Freese)提出基因突变的碱基置换理论,1961年,克里克 (F.H.C. Crick)等提出移码突变理论。 类别 所有的基因突变类型,都是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的变化所致。根据导致突变的来源,分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发突变,二者产生的突变型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诱变剂的作用只是提高基因的突变率。按照基因结构改变的类型,可分为碱基置换突变和移码突变。碱基置换突变指DNA分子上一对碱基改变而引起的突变。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取代,或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嘧啶取代叫做转换。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替代,或一种嘧啶被一个嘌呤替代叫做颠换。移码突变指DNA分子上一对或少数几对相连的核苷酸增加或减少,导致这一位置以后一系列编码发生移位而产生的突变。故移码突变是由于碱基缺失或插入引起的。 按照遗传信息的改变方式,突变又可分为同义突变、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同义突变指基因上的密码序列改变,而基因终产物蛋白质上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这与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关。例如GUC(缬氨酸)变为GUA仍为缬氨酸,就是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指一对碱基改变而使某一氨基酸变为另一种氨基酸。例如GUC(缬氨酸)变为GCC(丙氨酸)。有些错义突变会严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甚至完全失活。无义突变是指一对碱基的改变,而使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例如AAG(赖氨酸)突变为UAG(终止密码子)。无义突变使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产生的不完全肽链一般是没有活性的。 机理 至今大多数的突变机理尚不清楚。一般利用诱变手段研究突变机理。碱基类似物分子结构与天然的碱基化合物非常相似,因而在一些主要的反应中能够取代碱基,诱发基因突变。5-溴尿嘧啶(Bu),是胸腺嘧啶(T)的类似物。一旦Bu取代了T,就会导致A-T→G-C的转换。2-氨基嘌呤(AP)是嘌呤的类似物,它掺入到DNA分子中能够诱发A-T→G-C和G-C→A-T两种转换。一些药物能诱发DNA结构改变,例如羟胺、亚硝酸和烷化剂等能够改变核酸的结构,其诱变效应取决于DNA复制,羟胺能和胞嘧啶专一性地反应,诱发G-C→A-T的转换。亚硝酸使鸟嘌呤、腺嘌呤和胞嘧啶脱氨基分别形成黄嘌呤、次黄嘌呤和尿嘧啶。后两种碱基的变化导致G-C→A-T或者A-T→G-C的转换。而黄嘌呤是一种无义的碱基,它出现在DNA分子中只能导致细胞死亡。烷化剂能够同DNA分子的许多部位发生作用,使DNA分子增加了烷基侧链,导致突变。吖啶类染料分子能够嵌入DNA分子中,从而使DNA复制发生差错而造成移码突变。 物理诱变因素能诱发突变,常用的有紫外线、X-射线、同位素、激光和超声波等。应用最多的是紫外线,紫外线导致突变的有效波长范围是200~300nm,尤以260nm左右效果最好。紫外线照射能引起DNA分子断裂、DNA分子双链交联以及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T-T,使DNA双链呈现不正常的构型。 意义 基因突变在自然界广泛地存在,是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根源。水稻的矮生型、棉花的短果枝、谷类的糯性胚乳等性状,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碱基置换突变常导致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的改变,例如正常血红蛋白(Hb)第6位的谷氨酸改变为缬氨酸,便成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血红蛋白(HbS),所对应的碱基变化是GAA(谷氨酸)→GUA(缬氨酸)。用各种物理的或化学的手段对生物诱变,可产生大量多样的突变体,选择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可育成优良品种,用γ-射线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是最常用的诱变手段。 基因突变又称为点突变,它是DNA分子链上碱基组成或排列顺序的变化。基因突变分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两种。自发突变是在DNA复制、修复、重组的过程中,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主要包括碱基替换和移码突变。碱基替换是指构成基因的DNA分子中,一个碱基对被另一碱基对替换。其中有嘌呤之间,或嘧啶之间的替换称为转换;嘌呤和嘧啶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嘌呤换成嘧啶,嘧啶换成嘌呤为颠换。移码突变是指在DNA分子中,由于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对而引起的突变。这一增加或者减少的结果是使整个遗传密码发生次序紊乱。人体内自发突变多为移码突变,如体内修复功能正常,则突变后会恢复正常。诱发突变是特定环境因素,多为人工诱变因素引起的基因突变。例如X、γ射线、化学物质、药物等都可以引起突变。某些化学物质与某种碱基结构相似,则可发生碱基替换或插入到DNA分子序列中去。射线可直接作用DNA大分子,而发生突变。当基因突变扰乱了生物(包括人类)遗传基础的平衡,使蛋白质合成发生质的变化,就会产生表型效应。形成形态上的缺陷或生理功能上的缺陷。人类各种遗传病都是在进化过程中经突变而产生的。如果只是体细胞发生突变,这种突变尽管可以形成某些缺陷,但是不会遗传给子代的;如果是性细胞发生突变,形成的某些缺陷是会遗传给子代的。 基因突变又称“点突变”。单一基因内任何可遗传的结构的改变。按基因结构改变的类型,分碱基置换、移码、缺失和插入四种;按遗传信息的改变方式,分错义和无义两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