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娜·卡列尼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巨著及大量中、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及政论文章。《安娜·卡列尼娜》是他1873—1877年,经过12次精心修改、完成的一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巨著。小说由两条平行而紧密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一卡列宁一渥伦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另一条是列文一吉提的生活和精神探索经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嫁给了一个比她大20岁的彼得堡显要官吏卡列宁。卡列宁冷酷、虚伪,热衷于追求功名荣誉,把妻子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安娜和他在一起,没有过真正的爱情。她在一直压制自己对爱情的渴望的情况下,遇上一个热烈追求自己,而且自己也爱慕的花花公子——渥伦斯基。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她毅然离开自己的家庭,公然和他同居。她的行为遭到贵族社会的鄙弃。然而,安娜到底是一名贵族妇女,她虽然一心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既无力对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因此只能生活在矛盾的痛苦之中。在上流社会的强大压力下,安娜感到渥伦斯基对她的感情日渐冷淡,终于她在极端痛苦和失望中卧轨自杀。另一条线索是外省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提的恋爱波折、终成眷属的故事。通过列文对事业和生活道路的探索,广泛地描写了农奴制改革后的地主、农民、新兴资产者和商人阶级。列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作者的自传性质。列文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乡间的庄园里。在资本主义关系迅速发展,地主经济基础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列文是作为一个宗教法制的生活方式的坚决维护者而出现的。他不满意都市文明,对资产阶级抱着完全否定的态度。为了挽救贵族地主的没落,他实行农事改革,把自己的庄园当作使俄国避免资本主义的试验场。他主张地主参加部分劳动,农民参加部分管理,以使农民更多地干活。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地主和农民都获得妥善的安排,找到一条地主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但他的改革还是失改了。他感到悲观绝望,甚至到了“濒于自杀”的境地。最后他皈依宗教,“为上帝、为灵魂活着。”在小说中安娜是一个受封建黑暗势力和虚伪道德风尚迫害致死的牺牲品,她不愿过互相欺骗,没有爱情,同床异梦的家庭生活。她为了自己的幸福离家出走,却为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观所不容。忠于封建操守和追求个人幸福这两种思想,在她心里形成激烈冲突。结果她在“一切全是虚伪”的慨叹中,在“上帝,饶恕我的一切”的哀号中死去。作品通过安娜和列文这两条线索,描写了农奴制改革后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形象地反映了“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历史特点。作品中提出许多重大的问题,包括婚姻、家庭、道德、经济、政治、哲学、美学及宗教等方面的问题。“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为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著长篇小说。成书于1873—1877年。这是一部描绘俄国农奴制度废除后社会发生剧变的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两个主人公,安娜和列文,展开了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一条是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的线索,体现城市贵族上流社会的黑暗、虚伪和罪恶;另一条是列文—吉提的线索,体现宗法式贵族地主的幸福生活。作者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小说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城乡贵族家庭矛盾、混乱的现实主义的描写,反映贵族上流社会的危机,表现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作品表达了作家对道德情操、婚姻家庭和对社会、宗教、人生的探索,同时也流露出面临本阶级崩溃而产生的惊恐和困惑。列宁评价托尔斯泰的作品像一面镜子一样,如实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现实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年轻美貌、诚实、直爽、表里如一、充满精力和热情、有着丰富感情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贵族妇女。她17岁时由姑母说媒包办嫁给了当时的省长,中年的卡列宁。二人相差20岁。卡列宁后来晋升为彼得堡的部长,成为高级官员。他贪求名利、自私冷酷,虚伪僵化,枯燥乏味,不懂什么是“倾心”和“相爱”,他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仕途前程。安娜在和她的丈夫共同生活的八年里,虽然生活安定而优裕,但从未得到过真正的爱情。在这个家庭里,安娜感到苦闷压抑和空虚。当安娜为了调解兄嫂争吵到了莫斯科的时候,结识了年轻漂亮的贵族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为安娜的美貌和高雅而倾倒。渥伦斯基热烈地疯狂地向安娜表示爱情,而安娜也由不安到克制自己,以至最后向渥伦斯基打开了心扉。渥伦斯基的出现唤醒了安娜心中爱情和对自由的渴望。她那长久被压抑的感情终于一发而不可收。诚实的安娜公开向丈夫卡列宁承认了自己对渥伦斯基的爱,引起卡列宁的忌恨。同时也必然地引起了整个伪善的上流社会的不容、攻击和迫害。在俄国的上流社会里,这类桃色事件本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因为安娜是卡列宁的妻子,而卡列宁是上流社会的显贵人物,所以人们把所有的轻蔑和压力都投到安娜身上。卡列宁认为安娜已经是一个没有羞耻,没有心肠,没有宗教心的堕落的女人。于是他想方设法甩掉由于她的堕落而溅到自己身上的污泥。他想到过决斗,但又想不能为这样一个“下贱女人”使自己遭到不幸;他想过离婚,但法院要求提供确凿的证据,这又会使他的名誉蒙受损失,不利于自己的事业。最好的办法是把丑事隐藏起来,用一切手段断绝他们的私情,以此来惩罚她。在这种情况下,安娜被迫与渥伦斯基一起离开了俄国。渥伦斯基是个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他在得到安娜后,对安娜的爱情就开始动摇和急剧地衰退了。两人多次发生激烈的口角,安娜敏感地发觉他变了,而且变化之大使她失望。安娜所理想的爱情破灭了。在极度苦闷和绝望之中,安娜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就是安娜的爱情和婚姻的悲剧。安娜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她以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出现在腐朽霉烂的贵族生活环境中。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她不顾传统偏见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勇敢地与丈夫和上流社会决裂。她把追求真正的爱情看作是一条解放自己的道路。安娜的叛逆精神,在客观上是与反封建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结合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安娜的行为和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性。但安娜毕竟是一个贵族妇女,她的阶级地位和教养,使她的思想必然带有阶级的烙印。另外,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资本主义虽然迅速发展,但它还远远没有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安娜,虽然接受了进步的思想,但还不能彻底摆脱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因此,争取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忠于贵族道德原则两种思想的矛盾在安娜的行动中反复地表现出来。一方面,她大胆争取爱情,认为自己的追求是合理的;另一方面,贵族阶级的传统偏见又使她常常流露出羞愧心理,甚至向丈夫请求“宽恕”,如此等等。安娜复杂的性格和尖锐的思想冲突,正是她生活的俄国社会历史转折时期复杂矛盾的反映。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安娜身上,既闪烁着新时代的曙光,又有旧思想的烙印。因而安娜这一妇女形象是一个有当时时代特点的典型贵族妇女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写于1873~1877年。取材于19世纪60年代俄国现实生活。讲述发生在互有联系、交织在一起的几个贵族家庭的故事。主角是美丽的贵族妇女安娜·卡列尼娜。她难以忍受丈夫的虚伪和冷漠,而和年青、英俊的军官渥伦斯基相爱。由于无力摆脱上层社会的道德压力和传统观念,终于卧轨自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