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澶渊之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澶渊之盟辽与北宋缔结的和约。辽统和二十二年、宋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圣宗与承天太后(萧太后)亲统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十一月,攻破德清军(今河南清丰西北),前锋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城,围合三面。宋真宗惊慌失措,大臣王钦若、陈尧叟欲请迁都南逃,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抗辽,敦促真宗勉强亲征,渡河登澶州城头,士卒受到鼓舞,争先奋战,首战告捷。辽军先锋将领萧挞凛被宋军伏弩射死,出师不利。宋真宗求和心切,先已派曹利用赴辽营,谋求和谈。辽遣韩杞与曹利用会于澶州(古称澶渊郡)以议和解决兵端。十二月,双方和议达成,规定:宋每年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圣宗称承天太后为叔母,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双方罢兵,各守现有疆界,互不相侵;互相不得接纳和藏匿逃人。盟约的达成,标志着辽、宋对峙局面的形成。 澶渊之盟宋与契丹订立的城下之盟。宋真宗咸平元年 (998) 以来,宋与契丹的边境战事频繁,双方边将,尤其是宋将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常主动出击契丹边防,契丹皇帝在军事占优势的情况下,常常亲至南京指挥对宋的惩罚性战争。景德元年(1004),契丹国言族拔黄三百余帐叛逃入宋,同年宋威鹵军突袭契丹军, 跨越长城口, 再攻阴山,斩获契丹军无算。不久,契丹贵族耶律吴裕又逃亡至宋。这年秋闰九月,契丹皇帝为报复上述诸事,麾军南下,进次固安,在唐兴大败宋军,主力在大将萧挞凛率领下,再败宋军于遂城,进抵瀛州,宋军坚守,契丹别军攻破祁州,又于洛州打退防御的宋兵。东京留守萧排押捉获宋魏府官吏田逢吉等人,至此,契丹军已基本粉碎宋军攻势,打乱了宋的防御计划,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但还远没能彻底击溃宋主力军,宋军在局部战场上坚守要塞,采取轻骑决战的战术取得稍许胜利,契丹也相机改变战术,采取游动攻击的策略,攻一城不下,即转攻其他城池,有力地扼止了宋军的行动。在攻克德清军后,契丹军进逼翼州,宋固守要害,警备严防,契丹转至澶州。澶州为战略枢纽,攻陷澶州即可抚定黄河南北,宋朝内官民大震,宰相王钦若、陈尧叟等主张宋廷南移,寇准独劝真宗亲征澶州,激励将士士气,与契丹决战。宋真宗勉强调军亲出,前锋李继隆伏兵要道,用床子弩突杀察验前线地形的萧挞凛。萧挞凛富有智勇,不幸中箭身亡,极大地影响了契丹精锐士气。真宗虽亲至澶州,但胆怯不敢渡河作决战,寇准、高谅逼迫真宗渡河后登澶州城观战,大张帷盖,宋军将士望见帷盖,知道真宗亲自督战,士气大涨,欢呼声彻万里。契丹本无意夺取河南北土地,战前就已派使者通报宋廷,愿意和议,在契丹国中的宋降将也力促和议。真宗至澶州后,先后派曹利用持议和书前往契丹营地,宋廷内的主和派力促此事成约。契丹也派韩杞等往来洽商。契丹军以骑兵为主,在平原驰突剽袭,宋军往往失利,而宋军凭借高城据险固守,契丹军也无有效战术手段达到目的,这成为双方进行战场和议的前提之一。和议几经反复,终于在大战之前达成,宋廷答应认契丹国太后为叔母,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其订盟约: “共尊诚信,虔守欢盟。……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永不得交侵……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忽纵搔扰,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 《契丹国志》卷20) 契丹通过城下盟约迫使宋承认了自己存在的事实,确保了双方未来发展的状态。盟约后,寇准等人曾提议胁迫契丹称臣,献出幽蓟土地,还有些宋军将军企图利用契丹大军深入,纵深长,没有屏障保护的机遇,在契丹撤军时偷袭,均被宋真宗否决。此后,契丹坚持了与宋的和好关系,并使之维持了较长时间。 澶渊之盟ChanYuanzhimeng北宋与辽签订的和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为了掠夺更多的人口和财物,辽军在萧太后、辽圣宗的率领下大举南下攻宋,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威胁宋都。以王钦若为代表的多数宋臣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以避其锋,只有宰相寇准等人主张抵抗辽兵,并请真宗亲征,以振士气。宋真宗勉强同意,至澶州南城督城。在宋大将杨延昭和杨嗣的领导下,宋军节节胜利,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军士气大挫,提出议和。宋真宗无心抵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撤退,故立即同意议和,并派使臣赴辽营谈判。景德二年一月,宋辽双方在澶渊(河南濮阳西南)签订合约;宋帝与辽帝以兄弟相称,宋帝尊称辽太后为婶母;宋每年向辽输送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军撤出澶洲,澶渊之盟是在宋朝方面取胜的情况下签定的,但盟约内容却给宋政权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是一项屈辱的和约。这对日后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力量的消长影响极大。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契丹)订立和约的事件。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统太军南下,宋真宗听从王钦若之谋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一再坚持,真宗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士气大振。宋军坚守辽军后方城镇,又于澶州城下获得大胜。辽在腹背受敌情况下,提出议和。真宗遣曹利用赴辽营谈判,于12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名。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订立的议和盟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圣宗与承天太后(萧太后)亲率大军攻宋。辽军先后攻破天雄军(今河北大名)、德清军(今河南清丰),进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南)。辽军自出师,虽有小胜,但屡遭挫折。先锋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被宋军伏弩射死。宋真宗采纳主战派宰相寇准之议,亲临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高涨,辽军处境不利。宋真宗急于求和,辽宋遂遣使议和,十二月达成协议。宋每年向辽输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双方各守现有疆界。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议定后辽军退走。因澶州亦称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订立和约 的事件。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辽圣宗与母承天皇太后(萧太后)再统军侵宋,攻威虏、顺安军, 在定州、瀛州遭宋军抗击后,又下祁州,败宋军于洺州, 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宰相寇准力驳迁都金陵、成都的主和退守主张, 屡谏宋帝抗击辽军, 真宗纳其谏,亲至澶州督战,败辽军于城下, 并射死辽大将萧挞凛(《宋史》作挞览)。由于辽军进攻受阻,宋帝又素主议和,辽宋遂互遣使议和,十二月和约成,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订立的和约。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和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南下攻宋,遭北宋军民激烈抵抗。辽军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长驱直入,抵达澶渊(即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正面威胁汴京。宋真宗惊慌失措,群臣和战纷纭。副相王钦若主张南逃金陵,陈尧叟主张西迁成都。宰相寇准力主抵抗,促真宗亲征。真宗依寇准主张,率军到澶渊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英勇抗击,击毙辽大将肖挞览,使孤军深入的辽军士气大挫,处境艰险。辽提出议和。真宗求和心切,不顾寇准等主战派的反对,多次派曹利用去辽营议和,于是年十二月 (1005年1月)双方议定: 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并以白沟河为界,互不侵扰,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北宋和辽缔结的盟约。1004年,辽兵南下,侵略北宋。11月,辽兵到达黄河边重镇澶州,威胁开封。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亲征,首战即大挫辽兵,宋辽开始讲和。12月,宋辽和约商定: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宋辽为兄弟之国。 澶渊之盟宋、辽间在澶州签订和约。1004年,北方辽国20万大军在辽圣宗、萧太后率领下,大举南犯。沿途虽不断遇到北宋军民顽强抵抗,但辽军避实就虚,很快到达紧靠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对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造成严重威胁。当告急文书到京时,朝廷一片惊慌。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尧叟则主张迁都成都。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要求将主张迁都之人斩首,并竭力劝真宗到前线督师,以鼓励士气。当宋真宗和寇准等前往澶州时,辽军统帅萧挞览在濮州前线察看地形时被宋军弩箭射死,辽军士气受挫。真宗抵澶州后,宋军士气大振。辽军由于孤军深入,给养困难,面对坚城难以取胜,处境十分不利,因此提出议和。此一行动正合真宗之意,遂派曹利用为使,同辽和谈。寇准阻拦不住,只好对曹利用说: 如超过30万,就杀你的头。景德二年(1005年)初,宋、辽双方达成和约,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岁输辽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以白沟河为界。因澶州亦名澶渊,故此称 “澶渊之盟”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