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塔兰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塔兰奇为维吾尔语Tarqi的音译。Tar意为“归附”、“臣属”,qi意为“人”,Tarqi意为“归附者”、“臣属者”,蒙古语转译为“塔里雅沁”。17世纪至18世纪,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妄阿喇布坦、噶尔丹策零都曾率兵南征塔里木盆地,将大批维吾尔族农民强迫迁徙到伊犁,为准噶尔统治者种地,这些人有别于南疆的维吾尔族,被称为“塔兰奇”。清朝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后,伊犁地旷人少,清政府曾于乾隆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公元1760—1768年),将南疆的6千余户维吾尔族农民迁居于伊犁,从事农业生产,也称为“塔兰奇”。1935年,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新疆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上,被正式确定为塔兰奇族,与维吾尔族并列,成为新疆十四个主要民族的成员之一。据新疆警务处1944年统计,新疆共有塔兰奇族79726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工作,将其并入维吾尔族之中,“塔兰奇”这一名称即废止不用。 塔兰奇蒙古语意为“种地人”。17世纪中期,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统治南疆,强迫维吾尔族农民移居伊犁种地纳粮,称“塔兰奇”。后来,凡是移居伊犁种地的维吾尔族农民,均如是称。清乾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1760—1765)6000余户南疆维吾尔族农民移居伊犁种地,也称“塔勒奇”。民国时期,曾称为“塔勒奇族”。建国后废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