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壮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壮戏壮族戏曲剧种之一。于清咸同年间(1851—1892)形成。分北路和南路两类。北路是在民歌和“板凳戏”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唱腔为正调,用马骨胡、葫芦胡等乐器伴奏。内容多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改编,步法、身段和手法别具一格,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和云南文山等壮族北部方言区。南路是从“木偶戏”发展而来,唱腔主要有“平板”、“采花调”等,因演唱时用“呀哈嗨”为衬腔,故又称“呀嗨戏”。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小说,随编随唱;另外还有“马隘戏”,以马隘调为基础, 吸收木偶戏、邕剧和粤剧的技巧,至1937年形成壮戏,编演成本的戏目约80多个。后二者均流行于桂西南壮族南部方言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