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壮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壮族

壮族人口约为1549万人。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人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过土俗字,但不规范。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壮族人多使用汉文。壮族人过去多崇拜自然和多神的原始宗教。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近代,基督教、天主教也传入壮族地区,但影响不大。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万年以前,壮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春秋战国时,是百越的一支。宋代以后,又以“僮”、“土”等名称见于史册。各地壮族人有20多种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僮”,1964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更加体现了壮族人的精神风貌。1958年3月,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壮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壮族人爱唱歌,壮乡被赞誉为“歌的海洋”。瑰丽的壮锦是壮族人的传统手工艺品,驰名中外。

032 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人口15489630人 (1990年)。其中90%以上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地亦有分布。渊源于古代越人中的瓯越、骆越,后被称为乌浒、俚、僚、俍、土。南宋时始称僮人、僮丁。依地区不同有布壮、布越、布侬、布土、布曼、布傣等20余种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称憧族,1965年改称壮族。有本民族语言,分南北两大方言区。多使用汉文。1956年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壮文。主要从事农业,建国前封建地主经济已相当发展,生产水平与当地汉族大体相近,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和成分,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不落夫家的婚俗。有素享盛名的纺织工艺品壮锦。历史上曾多次掀起反抗反动统治阶级和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如唐代黄乾曜、黄朝卿,宋代侬智高,明代韦银豹等领导起义;还参加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右江革命运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壮族zhuangzu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广东等。

壮族Zhuangzu

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人口将近1 549万人(1990年),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自称各地不同,有布爽(转译为壮)、布侬、布土等20种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历史悠久。使用壮语。1955年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得到推广。1982年,对壮文作了进一步修订。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近代以来,又有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壮族服装各地有所差异。广西西北部,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一带的妇女,着无领的黑色上衣,包方形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男子多穿唐装。衣料过去多是自织的土布,现改用机织布。过去有文身习俗,现已改变。壮族人民的主食是大米和玉米。逢年过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粉、糕。爱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时,槟榔是必赠的礼物。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地区居民住上、下两层的“干栏”(又称“麻栏”)。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它是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结实耐用。壮锦的生产远在唐、宋时代已有记载,现已畅销国内外。古代壮族先民绘制的崖壁画和铸造的铜鼓,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具有民族特色的壮剧和舞蹈,深受壮族人民喜爱。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都定期举行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大的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等娱乐活动。现代的歌圩,不少地方还有舞龙、舞狮、表演壮戏和拳术等活动。

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在广西和云南文山地区。人口13378162人(1982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1955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源于古代越人。秦时就与中原地区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受汉人文化影响较深。以农业为主,擅长手工业,尤以壮锦畅销国内外。主食大米,妇女嚼槟榔,除祭祖外,还流行自然崇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同年还成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成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壮族

四川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宁南、会东、木里等县,与汉、彝、藏族杂居。四川有4605人(1990年)。属壮侗语系民族。清嘉庆二年 (1797年) 贵州南笼起义失败后,一部分壮族辗转迁到今凉山州境内定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处在封建社会,多为他族地主的佃户。操壮语。现通用汉语。珍藏铜鼓。流行山歌。织壮锦,女穿右衽上衣,无领、窄袖,短裙,系花围腰,戴白头帕。男穿对襟上衣、长裤,包青色头巾。主要从事农业。

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15,489,630人(1990年11月15日),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60多个县(市),也有的分布在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境内。由中国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后有乌浒、俚、僚、僮侬等他称;自称布壮、布僚、布曼、布板、布越、布雅伊、布沙布土、布陇、布傣等二十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僮”,1965年改称“壮”。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

民族知识丛书之一。覃国生、梁庭望、韦星朗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出版。全书12万字。内容包括族源、古代历史、上司制度、社会经济、文学艺术、人情风俗、信仰禁忌、节目活动,革命传统及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

壮族

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占该族总人口的90%以上),云南、广东、贵州、湖南亦有分布。1982年有13,378,162人。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民间曾创制和使用过汉字记壮音的土俗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通用汉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行鸡卜。以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为主,有不落夫家习俗。主要从事农业,解放前封建地主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生产水平与当地汉族大体相近。壮锦是著名工艺品。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传统的歌舞和壮戏。历史上曾多次掀起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起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右江革命运动中,壮族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节日有三月三,牛魂节、吃新节等。

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布壮”、“布侬”、“布土”、“布那”、“布曼”、“布陇”、“布东”、“布越”、“布斑”、“布样”等,建国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人口15489630人,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古文字是仿照汉字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土俗字,使用面不广,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65年国家帮助其创制了新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其历史悠久,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不仅有发达的农业,而且很早就发展了矿冶业、家庭纺织业和其他手工业,如今更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饮食方面,主食大米、玉米,喜吃腌制的酸食,妇女喜嚼槟榔。广西西北、西南地区的妇女服饰还较多地保留着传统特色,多着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黑、蓝色上衣,下穿长裤或百褶裙,头上包成方块形的黑帕,喜戴银饰。住房仍沿袭古老的传统,以干栏式的楼房为主。节日除了与汉族相同的外,还有“中元节”(又称“鬼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吃立节”等传统节日。宗教方面,信仰多神,崇拜自然。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尤其能歌善唱。各地均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一,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大歌圩常常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

壮族

旧称“僮人”、“俍人”、“土人”。自称因地而异,有“布壮”、“布越”、“布侬”、“布土”、“布沙”、“布曼”、“布傣”等。“布”,意为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占该族总人口的90%以上),云南、广东、贵州、湖南亦有分布。13,378,162人(1982年)。与布依、傣、侗、水、仫佬、毛难等族同源于古代越人中的*瓯越、*骆越,后被称为*乌浒、*俚、*僚、*俍、*土。南宋时始称僮人、*撞丁。明清时与俍、土、侬、沙并称。解放后统称僮族, 1965年改称壮族。历史上曾多次掀起反抗反动统治阶级和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如唐代黄乾曜、黄朝卿,宋代侬智高,明代韦银豹等领导的起义:还参加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右江革命运动中,壮族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操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分南北两大方言区。使用汉文。民间曾创制和使用过汉字记壮音的*土俗字。1956年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壮文,出版过壮文书刊。主要从事农业,解放前封建地主经济已相当发展,生产水平与当地汉族大体相近,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和成分,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信仰多神,崇拜祖先,行鸡卜。多住*干栏式房屋。以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为主,有*不落夫家习俗。*铜鼓、花山崖壁画等古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壮锦工艺精湛。民间文学丰富, 有传统的歌舞和壮戏。解放后,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节日有*三月三、*牛魂节、*吃新节等。

壮族

自称“布越”、“壮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壮族”。湖南壮族有20918人,主要分布于湘西、湘南,集中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壮与布衣、傣、侗等族同源于古代百越人中一支。南宋称僮人,壮丁,明清时有依、少、食之称。湘南壮族大部分于元末明初由广西、南宁、桂林等地迁入。系汉藏语系北侗语族北泰语支。1956年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壮文。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善歌舞。如著名的“春堂舞”、“采茶舞”。有手工精湛的壮锦、织绣等。其信仰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祖母神,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自然崇拜是多神崇拜,风、雨、雷、电、山神、树神、土地神等,处于万物皆有神的原始宗教信仰阶段。

壮族

自称“布越”、“僮人”、“布侬”,他称为 “僮古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壮族”。2000年人口普查湖南有壮族23559人。主要分布于湘西、湘南,集中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壮与布衣、傣、侗等族同源于古代百越人中的一支。南宋称僮人、僮丁,明清时有依、沙、俍之称。湘南壮族大部分于元末明初由广西的南宁、桂林等地迁入。壮语系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1956年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壮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善歌舞,如著名的“春堂舞”、“采茶舞”。有手工精湛的壮锦、织绣等。其信仰是祖宗崇拜和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祖母神,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自然崇拜是多种崇拜,风、雨、雷、电、山神、树神、土地神等,处于万物皆有神的原始宗教信仰阶段。

壮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两省、自治区,少数散居于广东、四川、湖南、贵州等4省。人口为16178811人(2000),其中男8376754人,女7802057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3273人,大学本科78276人,大学专科225750人,中专508069人,高中846540人,初中5200763人,小学6955244人,扫盲班259619人,未上过学898204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771562人,采掘业5722人,制造业63843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419人,建筑业10070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595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2098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5909人,金融、保险业2961人,房地产业540人,社会服务业9701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6284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22637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750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5105人,其他行业2193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061人,专业技术人员37651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5667人,商业、服务业人员48610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70301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83910人,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1229人。壮族自称因地而异,细分有“布爽”、“布壮”、“布侬”、“布曼”等20余种名称。解放后,统称“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壮族”。壮族是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历史悠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2种方言;文字系1955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壮族有婚后“不落夫家”习俗,一般2、3年后才住夫家。节日中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是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壮乡是“歌的海洋”,“歌”是壮族人民对歌、赛歌的盛大集会。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