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夏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夏衍1900—Xia Yan

现代剧作家、电影活动家。原名沈乃熙,字端轩,又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
夏衍三岁丧父,靠亲友接济方至高小毕业。后在染坊学徒,并到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染色科学习。1919年后他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事工人运动,同时开始翻译外国文艺理论和作品,1929年他翻译出版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同年夏衍等人组织了“上海艺术剧社”,在中国话剧运动史上首次鲜明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夏衍参与领导了左翼戏剧运动,创办了《艺术》、《沙仑》等进步戏剧刊物。1932年后,夏衍积极发起组织左翼电影运动,并开始创作电影剧本,为中国进步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6年夏衍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话剧作品大型历史剧《赛金花》,同年12月又创作了歌颂革命女杰秋瑾的剧作《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1937年完成了其重要代表作四幕剧《上海屋檐下》,作品以社会底层普通人的命运展示了时代的脚步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主题融为一体。抗战爆发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多幕剧《一年间》(1939)、《心防》(1940)、《水乡吟》(1942)、《法西斯细菌》(1946)等作品,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中国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夏衍的剧作注重挖掘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注重人物性格与时代气氛的内在关联,善于在平易质朴之中显示出深刻浑厚的社会主题。
夏衍从30年代起就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先后出版过《血写的故事》(1938)、《包身工》(1938)、《此时此地集》(1941)、《蜗楼随笔》(1949)等报告文学、杂论集。其中1936年发表的《包身工》是标志着中国报告文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作品,它以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学与新闻相融合的艺术独创性,在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并且是中学语文课本长期选用的保留篇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夏衍主要从事电影事业,先后改编了《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著名电影剧本,并写了大量电影评论,出版了《电影论文集》,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夏衍

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生于1900年。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夏衍早年曾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读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来做过《新浙江潮》、《双十》等杂志的编辑。1919年,夏衍赴日本求学,考入明治专门学校学习电工技术。1927年,夏衍因参加进步文化运动,而被日本当局驱逐回国。回国以后,夏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衍与郑伯奇等人共同发起成立“艺术剧社”,并主编剧社刊物《艺术》和《沙仑》,宣传进步文艺思想。1930年,夏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执行委员,同年8月,夏衍参加组织发起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夏衍担任明星公司的编辑和顾问,从此便进入电影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夏衍组织成立了中国剧作者协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担任《救亡日报》的主编。1942年,夏衍来到四川,在重庆担任《新华日报》副刊主编。抗战后期,他与于伶等人共同组织成立中国艺术剧社,在国统区坚持进步文化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夏衍曾先后担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文化部顾问等职。夏衍几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愁城记》、《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复活》、《风雨归舟》等,电影剧本《狂流》、《上海二十四小时》(改编)、《祝福》(改编)等,文艺论文集《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电影论文集》、《发展中的我国社会主义电影》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夏衍选集》。夏衍是我国现代电影戏剧史上的重要作家,为我国戏剧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夏衍

我国著名的电影剧作家、电影理论家、电影事业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话剧作家、杂文作家、新闻事业家。自20世纪30年代始,夏衍积极投身电影事业,为团结、组织进步的电影文艺队伍,创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1900年生于浙江省杭县。因家境贫困,14岁高小毕业便在课余时间到染坊当学徒。由于品学兼优,不久被学校保送到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染色科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和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1929年末,夏衍参加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夏衍经中国共产党组织同意进入电影界。在电影界,夏衍建立了以自己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为推动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展,他创作了电影剧本《狂流》。影片上映后,被誉为“中国电影界的新的路线的开始”。仅1933年一年间,夏衍就改编、创作了《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脂粉市场》、《前程》、《时代的儿女》等多部电影剧本,这些作品全都被搬上银幕。1934年,他又创作了电影剧本《同仇》、《女儿经》(与人合作)、《自由神》、《压岁钱》、《白云故乡》、《恋爱之道》。同时他还写下了大量的电影理论和批评文章,翻译介绍了前苏联的电影理论书籍。在他的带领和辛勤工作下,左翼电影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并拍摄出了大批银幕精品。这个时期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创作黄金期。
新中国成立后,夏衍在上海文化界从事领导工作,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担任领导后,依然笔耕不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了电影剧本《人民的巨掌》、《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憩园》、《烈火中永生》。其中《林家铺子》成为名著改编电影剧本的典范,《革命家庭》获中国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
夏衍在电影理论上也颇多著述,文章大多被选入《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和《电影论文集》中。1995年,夏衍因病去世,享年95岁。


夏衍

夏衍1900—

现代剧作家、散文家。本名沈乃熙,字瑞轩,笔名沈端先等。浙江杭州人。1915年因品学兼优被德清县立高小推荐到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染色科。1919年起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参加编辑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双十》。1920年毕业后被保送到日本学习,考入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其间大量阅读了哲学、文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并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直属驻日总支部常委、组织部长。1927年5月为躲避通缉被迫回国。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翻译出版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高尔基的名著《母亲》,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他以翻译家沈端先在文坛闻名。与郑伯奇、钱杏邨等组织了上海艺术剧社。随后参与筹建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任执行委员。并与冯乃超等人创办戏剧刊物《艺术》等,任主编。他也是左翼剧联的领导人之一。1932年,化名黄子布担任明星影片公司的编剧顾问。1933年任中国共产党的秘密电影小组组长,并开始了电影创作。1933年3月,他的第一部电影剧作《狂流》上映后,又改编了茅盾的著名短篇小说《春蚕》。对把中国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做了有益的尝试和重要的贡献。接着又编写了《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女儿经》、《压岁钱》、《自由神》等电影剧本。同时,还翻译了苏联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和电影剧本《生路》。这些奠定了他在电影艺术领域的地位。1934年开始话剧创作,作品有独幕剧《都会的一角》、《中秋月》,多幕剧《赛金花》、《秋谨传》和《上海屋檐下》。抗战时期,又写了《一年间》、《心防》、《愁城记》、《水乡吟》、《法西斯细菌》、《离离草》、《芳草天涯》等。他的剧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些小人物,依据人情,忠实生活,结构简练,于平凡中寄托和发掘作品的主题。其中《上海屋檐下》是其主要代表作。完成于1930年6月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的典范作品,其反响十分强烈。抗战时期辗转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编《救亡日报》、《华商报》和《南侨日报》,并任中国共产党南方局重庆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新华日报》特约评论员,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散文和随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过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改编了《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电影剧本,为中国的电影事业的发展投入大量的精力。1985年出版了回忆录《懒寻旧梦录》。

夏衍1900—1994

现代电影艺术家、剧作家。原名沈端先,浙江余杭人。我国革命电影、戏剧运动的先驱。“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并参与组织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艺术团体——上海艺术剧社,还发起组织“左翼剧联”。解放后,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和影协主席。电影剧本代表作有《祝福》、《林家铺子》等。著有《夏衍剧作选》、 《夏衍选集》、 《电影论文集》等。其艺术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一、主张艺术大众化。艺术的“对象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这是艺术家要记住的第一件事;二、认为为社会主义共同利益是艺术的目的。“技术好而思想坏,用最好的技术去为最反对的思想服务,不是技术愈好就危害愈大么?”以什么为目的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不能成为个人成名成家的阶梯;三、认为电影是综合艺术,“一定要本着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来通力合作,一定要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性来工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家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服务、为观众服务”(以上引文均见《艺术家与德育》第124—12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创造良好艺术的保证。

夏衍1900~1995

现当代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又名沈端先。生于浙江省杭县一破落小地主家庭。1914年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五四”运动期间,参加《新浙江潮》和《双十》的编辑工作。1921~1927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起提倡无产阶级戏剧运动,为上海艺术剧社创办人之一,“左联”成立后被选为执行委员。其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创作和改编了《狂流》、《上海二十四小时》、《春蚕》等电影剧本,并写了著名的优秀报告文学《包身工》。1936年发表的剧本《赛金花》,曾引起文艺界的争议。同年创作的《自由魂》(即《秋瑾传》)则描绘了革命烈士秋瑾光辉的一生,歌颂了她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受到文艺界的称誉。次年写成《上海屋檐下》,通过五户人家的日常生活与不幸命运的描写,再现了腐败制度压抑下小市民忧郁苦闷的精神状态,是作者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抗日战争后曾任《救亡日报》总编辑、香港《华商报》编辑及《新华日报》副刊主编、特约评论员,同时,创作了反映抗日救亡斗争的大量剧本。《心防》(1940)描写继续留在上海沦陷区的新闻记者刘浩如在苦斗中坚持抗日宣传活动及其被敌人暗杀的故事,反映了革命文化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的丑恶嘴脸。《法西斯细菌》(1942)描写医学博士俞实夫从不问政治到最终觉醒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深刻批判了超阶级、超政治的为科学而科学的糊涂思想,表现了科学与法西斯不能两立的主题。这些重要的现实主义剧作以其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了现代戏剧创作的宝库。此外,还创作了《一年间》、《水乡吟》、《离离草》等多幕剧。解放后又改编了《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等电影剧本,并创作了以反官僚主义为主题的多幕剧《考验》。历任上海市文联主席、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夏衍

作家、剧作家。1900年10月30日生,1995年2月6日去世。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1914年入杭州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日本左翼文艺运动,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和进步文艺并发表作品。1927年回国,并在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翻译出版了高尔基的《母亲》。1929年,与郑伯奇等人创立“上海艺术剧社”。主编左翼文艺刊物《艺术》,首次提出“普罗戏剧”的口号。1930年参加发起筹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和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剧,翌年与阿英等人组成中共电影小组,领导和推动了革命戏剧的发展。1933年创作了电影剧本《狂流》、《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脂粉市场》等,并撰写批判“软性电影论”的评论文章。1935年遭当局追捕。1935年开始话剧创作,写出独幕剧《都会的一角》和7场话剧《赛金花》(1936年遭国民党禁演)。1936年创作话剧《秋瑾传》。1937年,创作话剧《上海屋檐下》。抗战期间,任《救亡日报》总编辑,并从事“国统区”的统战工作。同时,还创作话剧《心防》(1940)、《愁城记》(1940)、《法西斯细菌》(1942)、《芳草天涯》(1945)等。抗战胜利后,赴上海、南京、南洋、香港从事党的文化、统战工作。1949年,随人民解放军进驻上海。后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局长等职。1954年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1960年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54年,创作话剧《考验》,“文革”中受迫害,蹲监狱8年。1978年,被选为全国政协第5届常委。一生写了20多部剧作,《上海屋檐下》为代表作。在政务工作之暇,改编创作了《祝福》(1956)、《林家铺子》(1959)、《革命家庭》(1960)、《烈火中永生》(1964)等电影剧本。1977年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影协主席。1994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撰写并出版了理论、评论专集《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电影论文集》和回忆录《懒寻旧梦录》等多部著作。此外,其他文学形式的著作颇丰。其中,报告文学《包身工》,为现代文学名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