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话本小说。一名《大唐三藏取经记》。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作者为宋代人,但不详其人。此书是《西游记》故事的最早雏形。它叙述玄奘法师遇猴行者,并助他去西天取经。在猴行者的护送下,唐僧历经36国,度过香林寺、大蛇岭、大龙池等难关,又得深沙神身化金桥,渡过大水,出鬼子母国、女人国,终于抵达天竺,求得经卷。回京后,皇帝郊迎,诸州奉法,至七月十五日正午,玄奘乘天上所降采莲船向西仙去,皇帝封猴行者为铜筋铁骨大圣。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平话。宋末元初佚名撰。三卷。书叙唐玄奘取经故事。情节与后世所传不尽相同,但为《西游记》之蓝本。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有猴行者的加入,虽尚是“白衣秀士”,已自称“花果山紫云洞铜头铁额猕猴王”,主动帮助唐僧取经,战胜了妖魔;其次有深沙神出现,为沙和尚原型;再是途中遇到多起阻难,出现过火焰山、女人国,入王母池等情节,均为《西游记》所本。为研究《西游记》来源重要参考书 是编传世有二本,一为日本德富苏绛藏本,名为《大唐三藏取经记》三卷,缺第二卷。一即本书,上卷缺第一则,中卷缺第八则。二本虽命名有别,内容全同。前者为罗振玉收入所编《吉石庵丛书》中。后者亦有罗氏影宋本。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datang sanzang qujing shihua诗话体话本。演述唐僧玄奘取经故事,即《西游记》的雏形。书中穿插诗赞,所以称诗话。书中有猴行者,帮助唐三藏法师去西天取经,路经36国,历经艰险。情节较简单,还没有猪八戒、沙僧形象出现。《西游记平话》和章回小说《西游记》即是在此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Datang sanzang qujing shihua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作者不详,约成书于唐末五代。演叙唐僧玄装西天取经故事。中心人物是猴行者, 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弥猴王,帮助唐三藏法师西天取经,途经36国,有树人国,鬼子国,女人国,沉香国等,历险多次而情节较为简单。取经师徒共七人, 尚无猪八戒,沙僧形象。情节中也无大闹天宫, 梦斩𣲾河龙, 江流儿认母等内容。此书的形式与敦煌变文比较接近,中间穿插诗赞,大多数分段标题下都有一个“处”字,像是与变相图相配合。后来相继出现的《西游记平话》和章回小说《西游记》即是在此书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原书流落日本,已有残缺。通行的有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说经话本。作者不详,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全书分上中下3卷,共17章,缺首章。书中记叙的是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书中主人公是猴行者,他是一个白衣秀才,智勇双全,神通广大,多次帮助唐僧脱险,使其终于取得真经。故事略具后世《西游记》的雏形,富于幻想色彩,文字简略。因书中穿插诗赞,作为话本人物的代言,故称“诗话”。该书是研究《西游记》的重要资料。有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本。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十七节。不知作者姓名。约成书于宋代,也有人认为是唐五代寺院 “俗讲”的底本。话本小说,是存世最早演述唐僧取经故事的文学作品,写唐代僧人玄奘与猴行者赴西天取经,历经艰险磨难,功成归返的故事。唐僧取经故事为历史实有,其门徒曾将取经故事写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于玄奘西行求法故事本身的传奇色彩,加上佛教的宣传,“唐僧西天取经”逐渐演成一个神异故事。至该书,已完全脱离了历史,成为神魔小说。叙事情节曲折,富于幻想,但行文简约,质朴无华。书中取经者有一行七人。猴行者为一白衣秀士,智勇兼备,神通广大,一路降妖除魔,即后来《西游记》等小说中孙悟空的原型。沙僧的原型在该书中是深沙神,但与 《西游记》距离还很大。该书已初步奠定了 《西游记》的情节基础,对研究《西游记》和取经故事发展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该书体制为“诗话”,即有诗有话。诗多为七言,亦有三言或五言,其性质却颇类似佛经偈赞; 话文亦与佛经相近。因此,它即使不是佛经 “俗讲”的原来底本,也应与佛经“俗讲”有密切关系。该书的原本国内久佚。日本藏有两种宋代刻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刊巾箱本,旧藏日本高山寺,后归太仓喜七郎;大字本《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旧藏日本高山寺,后归德富苏峰成篑堂文库,两本实为一书。1916年罗振玉曾将二种影印出版。1925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1954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罗氏影印巾箱本校以大字本排印。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罗氏两种影印本合印。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