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汉族主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15 大汉族主义

汉族地主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在历史上主要表现为否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否认各民族具有平等地位,视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为“异族”;限制和剥夺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任意践踏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禁止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实行强迫汉化政策;制造民族纠纷,对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实行武装镇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根本上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制度,实行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由于历史原因,大汉族主义思想残余仍然存在,必须继续克服。

大汉族主义

汉族地主和资产阶级处理民族关系的纲领和政策。否认中国多民族存在,实行强迫同化,限制和剥夺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废除,但影响仍然存在,不利于加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大汉族主义

汉族的大民族主义。是汉族地主、资产阶级思想在国内民族关系上的反映。大汉族主义在中国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其一般表现是:在政治上限制甚至剥夺少数民族的权利,不让其参与国家政治,享有民族自治权利;在经济上进行残酷剥削,不平等的交换;在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禁止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不尊重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强行汉化政策,强令改变民族服饰及日常道德规仪。另一方面,还蓄意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民族冲突,对少数民族的革命反抗实行武装镇压,甚至勾结国外反动势力奴役、掠夺少数民族,破坏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反对大汉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50多个民族兄弟般相处,使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呈现出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景象。

大汉族主义

指汉族中少数地主、资产阶级分子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大民族主义倾向和行为。毛泽东在《批判大汉族主义》一文中指出:“大汉族主义思想,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75页)大汉族主义者继承了历史上汉族统治集团中的反动派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采用一贯的压迫和剥削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但是,大民族主义的思想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清除。为了培养和教育汉族干部,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毛泽东主席写了《批判大汉族主义》的专文,党和政府开展了批判大汉族主义的政治活动。

大汉族主义

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表现,也是汉族地主、资产阶级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中心思想是否认“少数民族”的存在,在政治上限制甚至剥夺少数民族的权利;经济上进行残酷剥削;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禁止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上强制改变服饰、任意践踏其风俗习惯,甚至蓄意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民族冲突,勾结帝国主义奴役、宰割、镇压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铲除了大汉族主义的思想根源。毛泽东多次强调批判大汉族主义,还专门写了《批判大汉族主义》的文章。但是,大汉族主义思想作为人民内部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是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不信任甚至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忽视民族特点和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

大汉族主义

汉族地主资产阶级思想在国内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在历史上主要表现为, 否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视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为汉族的大小宗支;限制和剥夺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 践踏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禁止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 强迫少数民族改革服饰, 实行强迫同化; 挑拨民族关系, 破坏民族团结, 压迫和剥削少数民族, 直至武装镇压。解放后, 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制度,实行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使大汉族主义得到了基本的克服, 但其影响仍然是阻碍各民族团结的不利因素, 必须继续克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7: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