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建于650-655年(唐永徽年间),历经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其题材多样,内容博大精深,释、道、儒“三教”造像俱全,造型审美及形式较之前期石窟,有所突破,而且贴近生活,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极富中国特色。 位于中国西南部,距重庆80余公里,距成都260余公里的大足县,是闻名遐迩的世界遗产和旅游胜地,素有“石刻之乡”美称,其规模宏大的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石刻造像的总称,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造像多达75处,5万余尊,而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摩崖造像最具规模与特色。 北山摩崖造像在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之巅,是唐末昌州(治大足)刺史韦君靖首开于892年(唐景福元年),后历五代、宋不断增刻,造像290龛窟近万尊。 宝顶山摩崖造像建于南宋,距县城12公里,是南宋名僧赵智凤于1179年(宋淳熙年间)开始,在长达500米的马蹄形山湾里琢诸佛像近万尊。造像龛窟题材不重复,图文并茂,似连环画般展开,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和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从而把中国佛教密宗史延续了近400年。 南山石刻景区位于大足县城之南两公里。山顶有道教造像、碑铭题刻和殿宇建筑,俗称玉皇观。造像刻于1131-1162年(南宋绍兴年间)。有真武大帝、后土三圣母、三清、天尊巡游图、龙洞等题材。三清古洞的三清、四御、应感天尊群像,是道教吸收古代原始神灵并与佛教融合渗透的产物,反映了道教以三清为至尊,四御为辅佐这一神系在宋代的形成,终而成为后世道观造像较为定型的范式。 石门山石刻景区在县城之东相距20公里,以大石夹峙如门得名。造像刻于北宋、南宋(清有补刻),是全国罕见的佛教、道教造像同在一处的石刻造像群。佛教题材有药师佛、释迦佛、接引佛、西方三圣和十圣观音、水月观音等。道教题材有玉皇、三皇、独脚五通、东岳大生宝忏变相等,共30余尊。 石篆山石刻景区在县城西南相距20公里,以其冈峦回环如篆文故名。山有佛惠寺,寺西里许有佛湾,俗称子母殿。佛湾有释道儒三教造像10龛,200余尊摩崖石刻造像,系石篆庄庄主严逊于1078-1093年(北宋元丰、元祐年间)施造。佛教题材有毗卢释迦弥勒佛及十大弟子、文殊普贤、诃利帝母、地藏十王等,道教造像是老君及七大法师七大真人,儒教造像是孔子及十哲像。就石窟中的孔子造像而言,石篆山孔子造像是全国最早的。 大足石刻以独特的风格,完成了石窟艺术的中国化进程,代表了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 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缔约国代表大会审议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时认为,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古代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一次通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又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 大足不仅是蜚声中外的石刻之乡,而且久享鱼米之乡、五金之乡、竹编之乡美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群山环抱、风光秀丽、碧波荡漾、景色宜人、青山绿水的龙水湖,世界稀有的西山桫椤公园,全国著名的五金市场,风格各异的“农家乐”等,与大足石刻相得益彰,格外诱人,使得游客常年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目前,大足已逐步成为国际旅游胜地,山水园林城市,五金锶盐重镇。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0余万人次,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管理单位: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地址:大足县龙岗镇北山路7号 邮编:402360 电话:86-23-43734666 43722268 传真:86-23-43729600 213 大足石刻摩崖造像。在石刻之乡四川大足县,有41处,5万余尊,以北山、宝顶山两处为最。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唐景福元年(892),历时250年,造像264龛窟,佛像近万尊,其中八尊丰腴圆润,典雅雍容,最为精彩。宝顶山摩崖造像始于宋淳熙六年(1179),历时70余年,有13处,佛像1.5万尊,巨型雕刻30余幅,另有著名的 “千手观音”。 大足石刻位于大足县境内,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892),宋代为极盛期。造像以佛教居多,儒、道次之,共约五万余尊,遍及大足全境40余处,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最集中。大足石刻布局宏伟博大,内容十分丰富,工艺精美细腻,并以鲜明的世俗化、人性化、民族化、连环化为其特色,不仅堪称四川石窟造像之冠,而且在国内亦可与云岗、龙门石窟并驾齐驱。除造像外,碑刻亦多佳品。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大足石刻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中国南方地区石窟和摩崖造像。分布于四川大足县城周围。始于晚唐,盛于两宋,明清也有续凿。现存造像5万余尊,分布在40多处,以北山和宝顶山最多。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教造像。艺术精湛,内容丰富。 大足石刻大足县境内唐宋以及其后的石质雕刻艺术的总称。分布于县内40多处,其中造像最集中、规模最大为北山和宝顶山两处,此外南山和石门山两处也具规模。现存造像最早为唐高宗永徽年间 (650年~655年) 开凿,后至唐末有了较大发展,经五代至南宋达到鼎盛。宋代造像占总数80%以上。大足石刻数量多,现有各个时代的各类造像6万余尊,石刻经文、题记15万余字; 内容丰富,有儒、释、道、历史人物、民间世俗等多种题材; 雕刻精美,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精品和杰出代表。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其中宝顶山摩崖造像、北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9处。 大足石刻在四川省大足县,该县素称“石刻之乡”,共有摩崖石刻共40余处,总称大足石刻。始于唐,经五代两宋完成,历时250余年,共造像5万余尊。以宝顶山、北山摩崖石刻最为集中,造像精美,艺术价值高。主要石刻区还有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音山、半边庙等处。石窟中除佛教、道教造像外,也有佛、道、儒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密宗所占比例最大。大足石刻与云冈、龙门、敦煌齐名,与世界著名的希腊巴特农神殿及印度阿旃陀石窟相比,毫不逊色,是研究我国文化艺术及宗教史的宝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