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麦病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麦病害barley diseases

据美国麦司瑞(D.E.Mathre)记述有74种,其中细菌及类菌原体病害5种,真菌病害31种,病毒病害24种,线虫病害5种,非侵染性病害9种。中国大麦上已记述的侵染性病害有40余种。据狄克逊(J.G. Dickson)报道的美国十年统计资料,大麦因各种病害导致产量损失约为7.1%。
简史 明《本草纲目》中提到的“麦奴”,即泛指包括大麦在内的麦类黑穗病。1916年章祖纯在北京附近,发现有大麦散黑穗病、坚黑穗病和条纹病。20世纪20年代后期,俞大绂、陈鸿逵对裸大麦坚黑穗病和条纹病进行种子消毒试验,提出用碳酸铜粉或氯酚羟基汞(乌斯普隆)拌种防治坚黑穗病有效。30年代,俞大绂、黄亮等对坚黑穗病的品种、抗病性和病菌的生理分化现象和条纹病的品种抗病性及病菌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50年代初,王鸣歧记述了大麦霜霉病的发生。
病害种类和分布 叶部病害主要有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 hordei Eriks及P.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秆 锈病(Puccinia graminis Pers.)、叶锈病(Puccinia hordeiOtth.)、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 Ery-siphe graminis DC.)、条纹病(Pyrenophora gra-minea (Rabenh.) Ito et Kurib.)、网 斑 病[Pyrenophora teres (Died.) Dreehsl.]、斑 点 病[Cochliobolus sativus (Ito et Kurib.) Drechsl.]、云纹病[Rhynchosporium secalis (Oud.) Davis]、叶斑病(Septoria passerinii Sacc.)、条斑病 (Scoleco-trichum graminis Fuck.)、褐斑病(Epicoccum nig-rum Link)、黑霉病[Cladosporium herbarum (Pers.)Link et Fr.]等。穗部病害主要有坚黑穗病[Us tilagohordei (Pers.) Lagerh.]、散黑穗病[Ustilago nuda(Jens.) Rostr.]、赤霉病[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黑颖病[Xanthomonas translucens (J. J. R.)Dowson]、麦角病[Claviceps purpurea (Fr.) Tul.]等。根及茎基部病害主要有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 et Olivier]、叶鞘枯萎病(Mycosphaerella hordeicola Hara)、纹枯病(Rhizoctonia cerealis van der Hoeren apud Boere-ma et Verhoeven CAG1)、镰孢根腐病[Fusariumculmorum (W. G. Smith) Sacc. 及F. avenaceum(Fr.) Sacc.]、红色雪腐病[Gerlachia nivalis (Ces. exSacc.) W. Gams et E. Muell.]、白绢病(Sclerotiumrolfsii Sacc.)、拱尾垫刃线虫病(Tylenchus davainiBastian)等。全株性病害主要有霜霉病[Sclerophoramacrospora (Sacc.)Thirum et al.]、大麦黄矮病(Be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大麦黄花叶病(Barley yellow mosaic virus,BYMV)、大麦感染小麦土传花叶病毒(Wheat soil-borne mosaic virus,WSBMV)、大麦条纹花叶病(Barley stripe mosaicvirus,BSMV)、北方禾谷花叶病(Northern cerealmosaic virus,NCMV)、大麦感染稻黑条矮缩病(Rice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大麦感染小麦条点花叶病 (Wheat striated mosaic virus,WSMV)等。
在中国,除广东、广西、贵州、江西等省、自治区大麦种植较少外,其余各大麦产区均有严重发病的记载,尤以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大麦、棉两熟制和大麦、早、晚稻三熟制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发生较普遍的病害有条锈病、坚黑穗病、网斑病、条纹病、斑点病、全蚀病、叶鞘枯萎病、雪腐病及霜霉病等。此外,在有些地区为害严重的病毒病有北方麦区的黄矮病,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大麦黄花叶病。
黑穗病 大麦上发生的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自采用温汤浸种、冷浸日晒、石灰水浸种等种子处理后,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个别地区疏于实施种子处理的,仍严重发生。
锈病 三种锈病在中国各大麦区均有分布,其中大麦条锈病在西藏地区青稞上经常流行,受害严重。秆锈、叶锈除有些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生较重外,一般较轻。大麦秆锈病可由禾柄锈菌几种专化型引致(见小麦秆锈病)。大麦叶锈病在中国分布颇广,早在50年代前,即有采集记录,夏孢子堆主要发生于叶片正面,呈小点状、柠檬色,冬孢子堆黑色,后期发生在叶鞘上,由表皮覆盖而聚生。大麦叶锈菌有转主寄生现象,欧、美已证实山慈姑属植物(Ornithogalum spp.)为其转主寄主,但中国未发现。病菌通过夏孢子在大麦上重复侵染,繁殖,冬麦区于秋季入侵后,可在苗上越冬,在春大麦的自生苗上也能保存菌种。夏孢子近球形或长圆形,有微刺,黄色,直径22微米,冬孢子长圆形,梭状至棒状,褐色,大小为20~25×40~52(微米),柄短,色淡,具双胞和单胞。在品种抗病性方面,英国克立福(B. C. Clifford)等归纳为两类抗性,1970年前育种多采用类型Ⅰ抗性基因,即利用其呈过敏性反应,由主效基因或寡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 1970年以后,多采用类型Ⅱ抗性基因,即利用非过敏性反应的部分抗性,主要为数量遗传,由隐性主效基因及有限数量的修饰微效基因控制,表现为慢锈性。
大麦赤霉病 因大麦成熟期较小麦早,受雨季影响轻,二棱大麦因系闭颖授粉,感染少,以致赤霉病在大麦上为害常较小麦为轻,如春季雨水早,前期气温较高,也可受害严重,1958年江苏南通及苏州地区裸大麦减产30%~50%。浙江省抗赤霉病、丰产性较好的有二棱皮大麦早熟3号、浙农12号、裸大麦早熟41和早熟43等品种(见小麦赤霉病)。
大麦白粉病 白粉病菌有高度寄生性和专化性,大麦专化型局限于大麦属栽培及野生种上,不侵袭小麦、黑麦和燕麦; 小麦专化型不能侵染大麦。欧洲近年来报道的NR 468、HVW 315、HVW 217、KM 67、MR 80、MR 81、MR 33、MR 34诸品系能抗白粉菌大麦专化型的几个小种,其抗性基因为Mla 13。中国大麦抗性品种有二棱类型的早熟3号、早熟5号、黄金瓜、关东中生以及日本、荷兰系统的许多品种,裸大麦中以矮选2号、早熟43号较抗病(见小麦白粉病)。
大麦云纹病 西北、西南春麦区、华东各麦区发生较多,浙江省个别地区有时发病率可高达50%。云纹病菌尚能侵染黑麦和禾本科一些杂草,叶片和叶鞘受侵染后初呈白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大渐变为青褐色,边缘深褐色,椭圆形或梭形斑,斑点多时合并呈云纹状。
大麦全蚀病 据中国山东省烟台农业科学研究所检测,对大麦致病力较强的为采自湖北的全蚀病菌8号菌株,其菌体具裂瓣状附属器,为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有别于G. graminis var.tritici (见小麦全蚀病)。
近年来,浙江省西部局部水网地区大麦叶鞘枯萎病曾发生严重,发病率有的高达40%~60%,还有雪腐病、霜霉病发生,成为大麦生产上的潜在威胁。
病毒病 已报道的大麦病毒病,全世界至少有38种,中国有12种,其中损失较重的有大麦黄矮病(见小麦黄矮病)、大麦黄花叶病(见小麦黄花叶病),由大麦受WSBMV侵染引致的病毒病(见小麦土传病毒病),北方禾谷花叶病(见小麦丛矮病),大麦受RBSDV侵染引致黑条矮缩病,大麦条纹花叶病(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BSMV)以及大麦受WSMV (wheat streak mosaic virus)侵染引致的条点花叶病等7种。BSMV在大麦苗期初生叶即现黄绿色花叶,有时上部叶片也呈花叶,病毒粒子棒状,由种子传播。WSMV粒子为线状,大麦感染后,叶片呈黄绿色条点花叶,有的品种茎秆斜生,呈拐节状,病毒由螨传播。
病害控制 大麦病害种类较多,分布亦广,在防治上需根据其发生和流行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单一或综合措施。
利用抗病、耐病品种 广泛应用种质资源,筛选抗病杂交亲本和可以直接利用的抗病良种,如对锈病、白粉病、病毒病等的防治应重点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其中抗白粉病的品种有早熟3号、矮选2号等,抗大麦黄花叶病的品种有沪麦10号。
种子处理 以种子带菌传播为主的病害应着重进行种子处理,如大麦条纹病、坚黑穗病、散黑穗病可采用药剂浸种或冷浸日晒处理。
农业防治 轮作,改进栽培技术和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药剂防治 用三唑酮防治锈病、白粉病,应用杀虫剂杀灭传毒媒介昆虫和螨类,可减轻病毒病的发生和为害。此外,应严格实行检疫,防止新病害传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