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师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师道

道教流派。亦称五斗米道。至南北朝时,北朝寇谦之对之改革,取消师宅 “治”号制,取消 “天师”、“祭酒”之子孙承袭制,革除租米钱税,去男女合气之术,倡礼法,倡轮回报应之说,将服饵修炼与符水禁咒之术合而为一,诵习道经,使天师道吸取儒佛之义与皇权结合,世称“新天师道”、“北天师道”。后来南朝陆修静提倡醮仪、总括三洞,派生出“南天师道”。二者并行,繁衍较广。

天师道

即“五斗米道”。

天师道

原称“五斗米道”。因尊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故名。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南北朝时分裂。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支持下,改革原天师道,创立了以礼拜、修外丹为主要形式的新天师道,为“北天师道”。在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进一步吸收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了系统的道教教义和斋戒仪范,形成“南天师道”。后北天师道发展于龙虎山,南天师道分出上清(茅山)、灵宝(閤皂山)等派。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仍以发展于龙虎山的天师道为主。到元代演变为“正一道”。(参见“寇谦之”、“陆修静”。)

天师道

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因尊创立者张陵为天师,故名。又称 “五斗米道” 。信奉 《太平经》。南北朝时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 ,与崔浩联合,用儒家 “佑国扶命” 思想,创立了以礼拜、修外丹为主要形式的新天师道,是为 “北天师道” ; 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道教经书成 “三洞” ,进一步吸收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了系统的道教教义和斋戒仪范,形成 “南天师道” 。后北天师道发展于龙虎山,南天师道分成上清(茅山)、灵宝(閤皂山)等派。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仍以发展于龙虎山的天师道为主。到元代演变为 “正一道” 。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