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 太极拳中国拳派之一,内家拳派代表。其创始,一说出于清乾隆年间的王宗岳,是他用《周子全书》阐发的《易经》太极、阴阳哲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因而得名。另说据唐豪考证,是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太极拳图谱》则说太极拳创始于明代初年的陈卜。诸说中就其成书年代看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最早。太极拳是内家拳衍生出来的一个拳种,是内家拳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人的创作。太极拳流传至今,主要有五个流派。 陈氏太极拳,太极拳流派之一。包括陈王廷的老架太极拳,与后代发展的新架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历史最长,为现代太极拳之宗。杨氏太极拳 太极拳流派之一。河北永平人杨露禅(1800—1873)所创。杨早年学拳于陈家沟,得陈氏太极拳秘要,后在北京传授拳术。杨氏聪明过人,他适应王公贵族练拳需要,删减了太极拳中难度较大的发劲、纵跳、震足等动作,后又经其子孙主要是其孙杨澄甫,修定成为现行的温文尔雅舒展大方的杨氏大架太极拳。对太极拳的发扬光大、流传普及影响最为深远。1957年据之出版了《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氏太极拳》一书。吴氏太极拳,太极拳流派之一。以吴鉴泉为代表的一种太极拳。吴氏河北大兴人,满族,其父全佑学拳于杨露禅,后又拜杨次子为师。吴鉴泉继承其父所传,对杨氏太极拳作了修改,形成现代流行的吴氏小架太极拳。1958年出版有《吴氏太极拳》一书。武氏太极拳,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创。武氏早年学拳于杨露禅,后又学了陈氏新架太极拳;其后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武氏集杨、陈太极拳之长,结合拳谱作炼拳《身法十要》,并创出独具特色的太极拳架式。1963年出版有《武氏太极拳》一书。孙氏太极拳,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所创。孙氏先学形意、八卦,民国初年学太极拳。他融合各家之长创“开合活步太极拳”,并著《太极拳学》。1963年出版了 《孙氏太极拳》一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迅速,各级政府体育、教育、卫生部门,大量举办了太极拳学习班、辅导站,引导大量群众经常参加太极拳活动和比赛。同时太极拳流行于国外,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地,都有不少人练习太极拳。仅美国出版的太极拳图书,就达30多种。 太极拳武术拳种之一。它创始于清初。18世纪末,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阴阳太极哲理解释拳义,写成《太极拳论》。从此普遍采用“太极拳”这一称谓。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综合了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名家拳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术,吸取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编成陈氏拳。以后在流传过程中又演变出陈式新架、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流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编了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等。各种太极拳的基本风格和技术结构大同小异,均要求心静体松、缓慢柔和、连贯完整、协调圆活、轻灵沉着、虚实分明。它有较好的健身作用。 太极拳拳种之一。早期称“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起源较早,但创始人有数种说法: 南朝梁韩拱月;唐代徽州歙县人许宣平;宋(元末明初)代武当丹士张三丰;明代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卜;陈卜九世孙明末清初人陈王廷。18世纪末,清乾隆时期山西人王宗岳以《易经》中太极阴阳哲理阐释拳义,著《太极拳论》,从此普遍采用了太极拳之称。太极拳基本动作为八法五步。八法是掤、、 挤、 按、 采、 挒、 肘、靠;五步为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共十三势。要求心静体松,以意识引导动作,呼吸平稳自然,动作柔和圆活,螺旋式的弧形运动连绵不断;是一种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拳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以陈、杨、武、孙、吴五家影响最大。陈氏太极拳最为古老。太极拳为民间最为普及的一种体育锻炼方式。除拳术外,还包括太极推手,与其他拳种一样也有器械套路,如刀、剑等。 太极拳Taijiquan拳术种类之一。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以柔化为主,讲究“以静制动”用劲巧妙的拳术。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是河南人陈王庭旁参明代数家著名拳法,并结合阴阳学说、吐纳导引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些内容而创编的。现称之为“陈氏老架”。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又逐渐发展和演变出陈氏新架、杨氏、吴氏、孙氏、武氏等流派。各式太极拳均有拳术和器械套路以及太极推手等内容,其总的练习要求是形正体松、心静意专、柔和缓慢、连贯圆活、虚实分明、轻灵沉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体委曾经组织人员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等套路。近年来为适应武术发展的需要,中国武术研究院又组织人员创编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和42式太极拳(综合套路)、42式太极剑的竞赛套路。 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保持关节的柔韧性和改善内脏器官的机能,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和对慢性疾病有医疗康复作用。 太极拳武术拳种。明末陈王廷集众家拳法之长,结合导引吐纳术和阴阳经络说创拳。后有陈杨吴武孙等流派,功架劲力各具特点。练时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虚实分明。因其合健身、养生、技击为一,在中国十分普及,日本、东南亚和欧美等国亦较流行。参见“陈王廷”。 太极拳武术拳种之一。是我国老年人锻炼身体的主要运动项目。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由河南温县人陈王廷综合当时数家著名拳法,旁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吐纳导引术等创编而成,称之为陈式老架。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陈式新架和各具特色的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太极拳流派。太极拳的名称来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该书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解释拳理,故定名为太极拳。太极拳体系中的技术内容主要有太极拳套路、太极器械(剑、刀、棍、枪、杖等)套路和太极拳推手等;理论内容蕴含着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不同流派的太极拳虽然姿势各异,但在练习时均要求练习者心静体松、中正安适、连贯圆活、虚实分明、气沉丹田、轻灵沉着、用意不用力;在推手和用以防身时,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后发等战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武术专业人员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动作,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以后又陆续修订了杨式88式太极拳和创编了48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这些内容自问世以来,即成为深受我国中老年人喜爱的运动项目。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太极拳早已成为世界性的群众体育项目,尤受中老年人喜爱,很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把太极拳作为一种祛病保健的练习方法,还把太极拳当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近年来,为适应武术走向世界和便于竞赛的需要,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四式(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其内容在固有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吸收前人的技术精华使之更加充实,动作更加规范,能较全面地锻炼身体和符合武术竞赛规则的要求,适于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赛。“四式太极拳”问世以后,吸引了众多中老年爱好者参加习练,同时还积极推广。经中外老年人多年练习太极拳的实践证明,太极拳尤适于老年人养怡健身之用。太极拳动作“用意不用力”,可使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锻炼;太极拳步法重心平移、虚实变换、“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对改善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有良好的作用。太极拳是中国老年人的一项传统健身运动,“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著名拳术之一。太极拳为明末清初中国南温县陈家沟著名武师陈王延所创。陈王延早年曾带兵作战,明亡后,开始隐居创造拳法。 从接触和收集到的明代名家拳法中,汇集众长,较其异同,结合导引吐纳,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创编了太极拳 《二十三式》 5套。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 《周子全书》 中的 《易经》 阐述的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 《太极拳论》,太极拳才由此得名。此后,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逐渐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以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和孙氏太极拳流传较广、特点显著。陈氏太极拳是最早的太极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都是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陈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为陈王延所创,原有5个套路,又名二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一套,炮枪一套。从陈王延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流传的陈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经过精心编排,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家沟拳师陈有本编创的,顺序与老架相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 “小圈拳”,把老架称为 “太圈拳”。这种拳传至陈鑫后,著有 《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清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古人们称为 “赵堡架”。 杨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所创。杨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做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们称他的拳力为 “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艺高超,当时人称 “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人练拳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的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并由其子修订为中架子,由于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相济,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逐渐地被人们所喜爱。1928年后,杨露禅的儿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1957年,根据杨氏太极拳整理成 《太极拳运动》 (88势),1963年又出版了 《杨氏太极拳》 一书。 吴氏太极拳为满族人吴鉴泉所创,吴是清末河北大兴人,其父全佑曾从师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吴鉴泉继承并发展了全佑的拳法,并改成汉姓吴,他传授的拳术连绵不断,式正招圆,舒松自然,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被后人称之为吴氏太极拳。1958年曾出版 《吴氏太极拳》 一书。 武术太极拳为清末人武禹襄所创,武禹襄早年从师杨露禅学太极拳,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 《太极拳》 一书,以练拳心得归纳出锻炼要领 《身法十要》逐渐形成其身法严谨、动作舒缓、虚实分明的风格。1963年曾出版 《武氏太极拳》一书。 孙氏太极拳为清末河北定县孙禄堂所创。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先后学过形意拳、八卦拳等。民国初年开始学太极拳,并采各家所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进退自如,舒展圆活的孙氏太极拳。因其开合相接,又称 “开合活步太极拳”。1957年曾出版 《孙氏太极拳》 一书。 太极拳虽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皆强调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刚柔相济。因此,既可用技击,又可锻炼身体。对于活经舒脉,发展力量、速度和反应能力,有较好的作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气管炎、肺结核、骨溃疡等各种慢性病有良好的防治疗效。因此,太极拳运动不仅已遍及全中国,并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欢迎。目前,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纷纷成立了太极拳协会,出版各种太极拳书籍,积极与中国进行太极拳交流活动,使太极拳运动得以很快发展。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要求是: 头保持 “虚领顶颈”,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自然平视; 嘴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肩平正松沉,不应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腕下沉 “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背舒展伸拨,称为 “拨背”,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臂向内微敛,称为 “敛臂”,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腰稳健扎实,旋转灵活,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明。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著名拳术之一。太极拳为明末清初中国南温县陈家沟著名武师陈王延所创。陈王延早年曾带兵作战,明亡后,开始隐居创造拳法。 从接触和收集到的明代名家拳法中,汇集众长,较其异同,结合导引吐纳,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创编了太极拳 《二十三式》 5套。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 《周子全书》 中的 《易经》阐述的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 《太极拳论》,太极拳才由此得名。此后,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逐渐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以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和孙氏太极拳流传较广、特点显著。陈氏太极拳是最早的太极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都是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陈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为陈王延所创,原有5个套路,又名二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一套,炮枪一套。从陈王延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流传的陈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经过精心编排,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家沟拳师陈有本编创的,顺序与老架相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 “小圈拳”,把老架称为 “太圈拳”。这种拳传至陈鑫后,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清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古人们称为 “赵堡架”。 杨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所创。杨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做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乡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们称他的拳力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艺高超,当时人称 “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人练拳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的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并由其子修订为中架子,由于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相济,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逐渐地被人们所喜爱。1928年后,杨露禅的儿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1957年,根据杨氏太极拳整理成 《太极拳运动》 (88式),1963年又出版了 《杨氏太极拳》 一书。 吴氏太极拳为满族人吴鉴泉所创,吴是清末河北大兴人,其父全佑曾从师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吴鉴泉继承并发展了全佑的拳法,并改成汉姓吴,他传授的拳术连绵不断,式正招圆,舒松自然,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被后人称之为吴氏太极拳。1958年曾出版 《吴氏太极拳》一书。 武氏太极拳为清末人武禹襄所创,武禹襄早年从师杨露禅学太极拳,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 《太极拳》一书,以练拳心得归纳出锻炼要领 《身法十要》逐渐形成其身法严谨、动作舒缓、虚实分明的风格。1963年曾出版 《武氏太极拳》一书。 孙氏太极拳为清末河北定县孙禄堂所创。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先后学过形意拳、八卦拳等。民国初年开始学太极拳,并采各家所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进退自如,舒展圆活的孙氏太极拳。因其开合相接,又称 “开合活步太极拳”。1957年曾出版 《孙氏太极拳》一书。 太极拳虽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皆强调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刚柔相济。因此,既可用技击,又可锻炼身体。对于活经舒脉,发展力量、速度和反应能力,有较好的作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气管炎、肺结核、骨溃疡等各种慢性病有良好的防治疗效。因此,太极拳运动不仅已遍及全中国,并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欢迎。目前,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纷纷成立了太极拳协会,出版各种太极拳书籍,积极与中国进行太极拳交流活动,使太极拳运动得以很快发展。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要求是: 头保持 “虚领顶颈”,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自然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肩平正松沉,不应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腕下沉 “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背舒展伸拨,称为 “拨背”,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臂向内微敛,称为 “敛臂”,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腰稳健扎实,旋转灵活,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明。 太极拳中国拳术的一种,始创于清代初期。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32势长拳。乾隆(1736~1795)年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用宋代周敦颐《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以解释拳理,撰定《太极拳论》,太极拳因而得名。据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中。世人接受的5种流派是:陈式(陈王廷)、杨式(杨露禅)、吴式(吴鉴泉)、武式(武禹襄)、孙式(孙禄堂)太极拳。太极拳作为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之术。为适应竞赛规则和公平竞赛原则,国家体委经过调查研究于1956年组织编写了简化太极拳(24式)。1989年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曾组织编写了杨、陈、吴、孙《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并创编了42式竞赛套路、48式太极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