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迎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迎娶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迎娶yinɡqu民间传统婚俗。即结婚。流行于境内,各地略有区别。古代讲究由新郎亲迎。建国前后,迎亲或坐轿或骑马,或用硬轮席棚车,或用各式大挂绸迎娶。20世纪70年代以后,或用汽车,或乘拖拉机或骑自行车。迎接新娘时,男方要去一男一女两位娶客,还要带上常规礼品,如大肉两斤、白酒两瓶、莲菜两根、糕点两斤,礼馍油包子各十二个(秦都区流行)。礼品一一用红绸子捆扎。女方要有一男一女两位送客,一个或两个压轿男孩,抱着礼盒,内装陪嫁礼物。迎亲时,所带礼品有:挂面十二撮,大葱根两根,还有饺子、蔬菜等。迎亲人马一到女家,烟茶稍待,立即入席。“只吃一口,起身就走”。有的地方古风犹存,由女婿亲迎,就不必这样着急了。兴平一带讲究女儿从娘家走出门(或由弟背上花轿)时,送女的伴娘要搀扶着新娘,手拿一碗,新娘手拿双筷,刚走出门,伴娘将手中的碗摔碎,新娘将筷子朝后一扔,然后再踏干草,过火堆,上花轿。进轿之后,面朝轿尾(一路都要面朝轿尾),放下轿帘,在鞭炮声中起轿,新娘开始哭嫁,歌词大同小异。新娘哭嫁,表示不愿离开又不得不离开父母,若不哭泣,邻里人会笑话议论新娘“没皮脸,急着去找女婿娃呀!”一般哭嫁到村外即可。到了男家,男方要有一人提斗,里面盛放着大枣儿、核桃儿、麸皮、谷草秕、纸花等物,一边主持放炮,一边唱《撒帐歌》。结婚当天清晨,男方准备鼓乐轿车,新郎新娘乘坐;中巴车一至二辆,乘坐女方送嫁的新客;四门六座车一辆,装载女方陪嫁品;录像照相车一辆,摄录结婚全过程。男方有迎女、接女各一人,女方也有送女、梳头各一人。结婚当日,女方在闺房里换上里外全新的新娘服,男方来宾到客房等候,女方进行简单招待。男方接女的联系女方送女的,送上下炕钱,由新郎把新娘接到小轿车前,送上上轿钱,换上上轿鞋,要求新娘不沾娘家土。沿路抛撒喜帖。男方把新娘新客接到家后,鞭炮齐鸣,唢呐高奏。新郎先下车,给新娘送上下轿钱,直到新娘答应为止。新郎把新娘背(也有的抱、扶)入洞房。同时,其他的人用红礼包赎女方带来的陪嫁,女方不给的,可以“抢”回。接入洞房后,新娘面壁而坐,由送女、接女的主持,要求男方给新娘添岁数钱、岁数馍,除衣服外,其余一应物品都必须添加,也可以用钱折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