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卜筮之书。亦称《太玄经》。西汉末年扬雄(生平见《法言》条)模仿《周易》而作。汉哀帝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草创《太玄》。“皆斟酌《周易》,相与仿依而驰骋云。”据记载,篡汉的王莽,唐代著名的八司马之一柳宗元,都曾以《太玄》卜筮自己命运的吉凶。一部《太玄》,虽仿《易经》,但扬雄并未称之经。称《太玄经》起于其好友桓谭。他所著的《新论》是称《太玄》为经的最早记载。东汉王充《论衡》亦称《太玄经》。然班固《汉书·艺文志》未把《太玄》称作经。《隋书·经籍志》始以官修史书的身份,著录《扬子太玄经》,《太玄》称经得以被承认。其后,人们皆以《太玄经》称之。清,为避康熙名纬,改玄为元。《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太玄经》和《太玄本旨》,玄皆作元。 《太玄》本文五千字,模仿《周易》的卦爻辞。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以三、四、九为基本数的体系,包括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每家一首,每首四重。一玄三方,一方三州,一州三部,一部三家。每首九赞,总共七百二十九赞。此部分据扬雄自己所言,分为三卷,曰一、二、三。桓谭称《玄经》三篇,“以纪天地人之道,立体有上、中、下”。类似《周易》经的部分,扬称作“玄体”。另一部分为《玄首》、《玄测》、《玄冲》、《玄错》、《玄攡》、《玄莹》、《玄掜》、《玄图》、《玄告》、《玄数》、《玄文》十一篇。类似《周易》传的部分,是对《太玄》本文的解说。“皆以解剥玄体,离散其文”(《汉书·扬雄传》)。《太玄》虽是一部模仿《周易》之作,具有神秘色彩的占筮之书,然对以前的易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作了一定程度的总结,提出了世界构成、万物发展的图式和哲学体系,内容丰富。它将阴阳、五行、天地、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紧密地勾挂起来,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描绘了一幅世界联系的总的图画。它企图探讨外部世界的普遍联系,但却把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局限于以九为基数的框子之中,不免牵强,失于主观臆断。然此包罗万象的世界图式却是以当时的自然科学特别是浑天说为依据的。全书以“玄”为最高范畴,“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玄图》)。提出“玄者,函攡万类而不见形者也”(《玄攡》)。从中分化出阴阳,阴阳“一判一合”而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都表现为对立,“阴不极则阳不生,乱不极则德不形”(《玄文》)。对立造成互相转化,互相推移。故行动应适时,“君子修德以俟时,不先时而起,不后时而缩”(同上》。认为“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玄莹》)。这和《法言》把因循和变革相结合的思想是一致的。提出“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的论点,要求人们按着自然的本来面目认识自然,而不应对客观世界有所增加,有所减少,强调“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玄莹》)。 扬雄在撰写《太玄》的过程中,另著有《解嘲》,以回答世人对《太玄》的讥嘲。《太玄》写成之后,因其文字幽深,义理玄妙,“观之者难知,学之者难成”,又写《解难》。由《解嘲》《解难》观之,其对《太玄》极自负,《解嘲》《解难》近于自赞自颂。《太玄》成书后,受到同时代及后人桓谭、张衡、司马光等盛赞:“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似,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后汉书·张衡传》引);“概之以《六经》之言而不悖,借使圣人复生,视《玄》必怿然而笑,以为得己之心矣”(《读玄》)。然因其艰涩难懂,恰如班固所云:“《法言》大行,而《玄》终不显。”《太玄经》,《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十九篇本。《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但卷数不同。各史皆入子部儒家类。清《四库全书》列《太玄》于子部术数类。 《太玄经》注本颇多,比较重要的有晋范望注十卷本,宋司马光《集注太玄经》六卷本,明叶子奇《太玄本旨》九卷等。 太玄亦称《太玄经》。西汉杨雄著。十卷。仿《周易》体例,分为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混合儒道阴阳诸家思想。以“玄”为万物之本,玄生阴阳,阴阳“判合”而生万物。提出“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论点。有北宋司马光注本及《道藏》本等。 太玄见 《太玄经》。 太玄西汉典籍,扬雄著,今本10卷。该书模仿《周易》体裁,分为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以仿《周易》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书中杂以儒、道、阴阳之说,以“玄”为中心,崇尚自然,是研究汉代思想的重要资料之一。晋代范望有注本,宋代司马光有集注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