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卫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卫生

早在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扩大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交往,促进了中医药技术的传播和新疆医药卫生的发展。到隋唐时期(公元6—9世纪),西域民族医药技术发展较快,郑虔编纂的《胡本草》专载西域民族药材500余种;《隋书·经籍志》收载西域民族医药专著《西域名医集要》等10余部共百余卷。同期,中医药学经典著作《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被译成回鹘文,加速了中医药与民族医药技术的融汇贯通。唐贞观四年至十四年(公元630—640年),西域庭州(吉木萨尔)、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设医博士官职,掌管教授医徒与医治疾病,不仅传播医药技术,而且对新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宋代回鹘(维吾尔)医生月海连赤海牙等奉召供职于回回药物院(广惠司),并受命赴台州钓鱼山(四川合川)“修曲药以疗师疫”,同时,在回回药物院供职的西域民族医药技术人员集体编纂《回回药方》共36卷,是当时西域民族医药技术的全面总结。到了清代,西域具有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水浴(温泉疗法)、蒸气疗法不断完善,成为各族人民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传统理疗方法。清乾隆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甘肃巡抚为支援新疆设村屯田,遴选良医,携药来迪化,为各村屯居民巡回医疗。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效法内地与东南沿海诸省,在哈密、巴里坤、吐鲁番、喀喇嗄尔(焉耆)、叶尔羌(莎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喀什)、英吉沙、巴喇巴什(巴楚)、库车、和阗(和田)等地设牛痘局,招募痘医,为居民点种牛痘,医治疾病。
清末民国初期,西医正式传入新疆。中医药人员也相应增多,但多在城镇开设诊所,广大农牧区缺医少药,各种疾病丛生,传染病猖獗流行。民国6年(1917年),南疆大疫,和阗、洛浦、于阗3县疫殁者数以万计,“人丁户数锐减,十室九空,田地荒芜,官道往来人稀”,其景十分凄惨。民国23年(1934年),新疆省政府开始在各地建立医药机构。由于普遍采用旧法接生,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0%~40%,“只见娘怀胎,不见儿叫娘”,即是当时新疆农牧区妇幼保健极其落后的真实写照。在民国32年至37年(1943—1948年)的6年间,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牧民由10万人减少至不足5万人,同期,锡伯、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也呈下降趋势。民国37年(1948年),新疆79个县仅有卫生院(诊疗所) 22所,卫生技术人员189名,既无卫生防疫、妇幼保健专业机构,也无专业防治人员,农牧区各种传染病的病死率极高,新疆各族居民的平均寿命不足30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6: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