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夫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夫余中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亦作 “扶余”、“凫臾”。其族称最早见于 《史记·货殖列传》,其文曰:“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此外,《后汉书·挹娄传》有“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自汉兴已后,臣属夫余” 的记载。可知夫余之称在西汉以前已经存在。夫余是中国历史上在东北腹部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据《三国志·魏书·夫余传》记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户八万,其民土著,有宫室、仓库、牢狱。……国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诸加匡辅君王,参议国政。城以外为“道”,“主属”诸加。“道大者主数千家,小者数百家。”道下有“邑落”,各由“豪民”管理。“名下户皆为奴仆。”直至中原地区已进入三国时,夫余国还受着氏族制度残余的制约。夫余人为不受他人侵犯,“以弓矢刀矛为兵,家家自有铠仗”。“有敌,诸加参战,下户俱担粮饮食之。”从文献记载可知,夫余的农业在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其地“东夷之域最平敞。土地宜五谷。”“其民土著,有宫室、仓库”。另据其以六畜名官,可知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山陵、广泽”的自然条件,为畜牧业提供了极有利的场所。“其国善养牲,出名马、赤玉、貂狖、美珠。珠大者如酸枣。”夫余人聚居在村落中,其村落“作城栅皆员(圆形),有似牢狱。”其人“行道昼夜无老幼皆歌,通日声不绝。”夫余人服饰很有自己的特色,“在国衣尚白,白布大袂,袍、袴,履革鞜(兽皮鞋)。出国则尚缯繡锦罽(jì),大人加狐狸、狖白、黑貂之裘,以金银饰帽。”祭天,是夫余极其隆重而认真的一项活动。夫余与中原地区联系极为密切。自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设置玄菟郡 (治所初在沃沮城,即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后移治辽河流域) 之后,夫余即归其节制。东汉建武二十五年 (49年),“夫余王遣使奉贡,兴武厚答报之,于是使命岁通。”夫余与东汉发生磨擦之事是在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夫余王“将步骑七八千人寇钞乐浪,杀伤吏民。”不久,又归附汉朝。永宁元年 (120年),夫余王派子尉仇台“诣阙贡献”。两年后,尉仇台曾率兵助灭反击入侵玄菟的高句丽军。顺帝永和元年 (136年),夫余王亲自到京师朝贡。此后,夫余时属时叛。东汉末年,公孙度割据辽东,为控制日趋强盛的高句丽和鲜卑,公孙度以宗女妻夫余王尉仇台。自此,夫余臣属于公孙度。三国时,夫余改臣曹魏,仍由玄菟郡节制。魏幽州刺史母丘俭在正始年间 (240~249年)奉命讨伐高句丽时,曾派玄菟太守王颀前往夫余联络,夫余王位居“遣大加郊迎,供军粮。”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晋分幽州五郡置平州,由平州护东夷校尉管辖夫余。西晋太康元年 (285年),鲜卑慕容氏连续袭击夫余,俘夫余王,将夫余纳入前燕统治下。前燕灭亡后,夫余先后改属前秦和后燕。高句丽好太王二十年 (410年),发兵攻夫余,迫其归属高句丽。后挹娄后裔勿吉崛起,夫余为勿吉所逐,其王率“妻孥以国”降于高句丽。至此夫余国灭亡。 夫余古代民族名,又作扶馀或凫臾。其名始见于《史记·货殖列传》,燕“北邻乌桓·夫余”。由南迁的槀离人与第二松花江流域的人融合而成,属貊族系。分布于今松辽平原的北部和松嫩平原的南部草原地区,东与挹娄、西与鲜卑、南与高句丽毗邻。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兼事渔猎采捕,出产五谷、马匹、貂貉、赤玉、大珠等。据出土器物证明,其手工业如农具、兵器、金银、陶、革等制作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民风强勇而谨厚,能歌善舞,衣着尚白,食饮用俎豆,人死厚葬。盛行一夫多妻制,兄死妻嫂,与匈奴同俗。约西汉前期,已进入奴隶社会,建立民族政权。东汉时,其疆域方圆2000里,户8万,成为东北最大的少数民族。扶余王是最高统治者,上层官吏“以六畜名官”,设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下级官吏有大使、大使者和使者等。邑落中分为豪民、下户—奴仆。自西汉始,即归附中原王朝,隶属玄菟郡。东汉末,始由辽东郡管辖;晋代,隶属平州护东夷校尉。此后,一再遭受慕容鲜卑、高句丽、勿吉的攻击、逐渐衰落。北魏太和年间,被勿吉击败,其王率众投高句丽,国亡。遗人四散,逐渐融入勿吉、豆莫娄等族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