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契丹国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契丹国志

又称《契丹志》或《辽志》。纪传体辽史。二十七卷。南宋末叶隆礼撰。叶隆礼(生卒年不详),字士则,号渔林。嘉兴(今属浙江)人。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进士。十年,以承奉郎任建康西厅通判。十二年,为国子监簿。开庆元年(1259)调两浙转运判官,旋兼知临安府,再转朝奉大夫。次年改知绍兴府。后谪居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约卒于元代。因此书前附《经进〈契丹国志〉表》有作者“奉敕”纂辑,于淳熙七年(1180)成书并进上等说法,与作者实际生活年代不符,且其书法,亦非宋人所当取,故引起不少人怀疑。余嘉锡认为乃“后人所伪撰,假隆礼之名以行”(《四库提要辨证》卷五)。但也有人以为“进书表”系伪作,书则确为叶氏所编,唯当成于入元以后。
《契丹国志》凡帝纪十二卷,诸王、外戚、文武大臣诸列传七卷,后晋降契丹表及辽宋往来文牍一卷,辽与宋、西夏及其他邻国间馈献礼物数一卷,地理方域一卷,风俗及典章制度一卷,节抄宋人使辽行程录二卷,诸蕃杂记一卷,岁时杂记一卷。卷首并有《经进〈契丹国志〉表》、《契丹国初兴本末》、《契丹国九主年谱》、《契丹世系图》、《契丹地理图》、《晋献契丹金燕之图》等附件数种。较系统地反映了契丹兴起至辽天祚帝败亡二百十八年间史事。
《契丹国志》大抵抄撮名家著作而成。穆宗以前纪传,多本于《资治通鉴》,穆宗以后则本之《续资治通鉴长编》,余多取自新、旧《五代史》、《三朝北盟会编》、《松漠记闻》等。由于不少依据之书,如《辽庭须知》、《使辽图钞》、《北辽遗事》、《契丹疆宇图》、《契丹事迹》等今或残或佚,故所记颇可补《辽史》之阙。如《辽史》道宗时有“寿隆”纪年,此书则作“寿昌”,与辽代所遗碑刻文字相合,显然较正确。书中《天祚皇帝纪》载与金攻战及兵马、渔猎等事,亦较《辽史》纪、志为详;《建官制度》所记敝史、木古思奴古、都努古等佐吏名目,更为《辽史·百官志》所无。特别是元官修《辽史》,多因袭辽朝史官所编国史成文,对其中不少为辽统治者隐讳之处,并未详考订正,致使某些史实模糊不彰,凡此,也往往可据此书得到补证。如辽太宗耶律德光死后,其弟李胡与侄永康王兀欲争帝位,结果兀欲获胜,《辽史》对此事虽记载较详,但对支持李胡的述律太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妻)之归宿,却隐去不书。此书则明言“兀欲幽述律太后于太祖墓侧,居之没打河”(卷十三)。类似的情况还有兴宗时,其母圣宗钦哀皇后欲改立少子耶律重元为帝而失败遭幽禁,《辽史》记此事甚简略,但此书却有极生动具体的记载。
由于此书问世早于《辽史》,因而对元修《辽史》也有一定影响。现代学者冯家昇曾用此书校读《辽史》,发现后者所记有不少录自此书,尤其是“天祚一朝纪传,采自《国志》(指此书)者十之七八。特《国志》繁而详,《辽史》则经删润,简而略也”(《辽史源流考》)。不过,此书的缺陷也不容忽视。在抄辑他书时,不少材料经作者草率删略,变得文义不明,甚至张冠李戴。如将耶律隆运之甥齐天后误为法天后;将宋人著作中记事年月直接移作辽代年月,殊不知宋、辽历法不齐,朔闰往往互异,以致出错;有的材料,还前后重复引用。在征引时,如不比照其他资料,很易出差错。
现存最早刊本为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另有明清抄本多种和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承恩堂刻本,最通行者为嘉庆二年(1797)扫叶山房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元刊本出版新校点本,颇便阅读。

契丹国志

书名。又称《契丹志》或《辽志》。宋叶隆礼撰。叶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人。所撰是书27卷,记载辽代218年的历史。其卷1至卷12为帝纪 (自太祖至天祚皇帝),卷13为后妃传(记9位皇后、一位妃子),卷14为诸王传,卷15为外戚传,卷16至卷19为文武大臣传,卷20编排辽与晋、宋的往来文牍,卷21辑录辽与北宋、西夏及其它邻国相通馈献礼物的材料,卷22为地理方域的记载,卷23介绍辽的政治制度,卷24、25节抄宋人使辽行程录,卷26为诸蕃杂录,卷27为岁时杂录。这部史籍是抄撮众多史书而成,其所参考各书,有的尚有节本,有的已全部散佚,赖依此书保存了个中史料。又此书修成比 《辽史》早约百年,书中不但有《宫室制度》、《衣服制度》等有关宫廷的具体记述,而且记帝王和后妃的许多内容,可以补正 《辽史》 于宫廷权力之争的曲笔和遗漏。如永康王兀欲与述律后和李胡、兴宗文成皇帝与其生母圣宗钦哀皇后之间争斗的经过和结局 《辽史》 的记述都很简略,而是书则有细致、生动的描述。但由于此书大部分为“取前人记载原文,分条采摘,排比成编”,故转抄中舛、误、衍、夺,时有所见,阅读时需与他书参阅印证。是书现存以有黄丕烈题跋的元刻本为最早,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明清时的一些传抄本、节抄本,以嘉庆二年 (1797) 席世臣校刻的扫叶山房本流传最广。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点校排印本,以元刊本为底本,并参校其它版本和众多史书,订正了是书史实及文字方面的错误,除卷首有的《进书表》、《初兴本末》、《世系图》、《九主年谱》、《地理图》外,书后还附了有关题跋、评论和参考书目,为使用提供了方便。

契丹国志

书名。旧题南宋叶隆礼奉敕撰。27卷。约成于度宗咸淳七年(1271)。通行本为扫叶山房刊《四朝别史》本。巴黎大学北平汉学研究所据扫叶本有 《契丹国志通检》。为研究辽史较原始的资料。如《天祚帝纪》叙辽金攻战、兵马渔猎诸事;卷23叙契丹族姓原始、国土风俗、部落并合、兵马、建官、宫室、衣服、科试诸制及渔猎之令等。

契丹国志

二十七卷。旧题南宋叶隆礼撰。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 (今属浙江) 人。淳琇七年(1247)进士,历官建康府西厅通判,国子监簿。此书所附进书表题“淳熙七年三朋秘书丞叶隆礼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是假托叶隆礼之名,但“纵属伪作,亦出自元人之手”。书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宋、辽三国往来文书一卷,族姓、风俗及各种制度一卷,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宋人行程录及诸杂记四卷。卷首有《契丹国九主年谱》、《契丹国初兴本末》、《契丹国世系之图》、《契丹国地理之图》、《晋献契全燕之图》。《辽史》天祚帝一朝史实,多取材于此,可据此书补订《辽史》。辽代史料甚少,通记辽代历史的著作,除《辽史》外,只有《契丹国志》,所以此书为治辽史的必备书。有元刻本,清乾隆武英殿本、承恩堂刻本和扫叶山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点校本。

契丹国志

书名。南宋叶隆礼撰。纪传体辽代史。共二十七卷, 其中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降表、宋辽誓书、议书一卷、诸国馈贡礼物数一卷、杂载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录及诸国杂记四卷。作者取前人记载原文,分条摘录,排比成编。穆宗以前纪传取自《资治通鉴》, 穆宗以后纪传及诸杂记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余取自《五代史记》、《松漠记闻》、《燕北杂记》等, 亦依据了《辽庭须知》、《使辽图钞》、《北辽遗事》、《契丹疆宇图》、《契丹事迹》诸书。其中一些史实较《辽史》为详,可资参考,亦有可补证《辽史》缺误之处。但因其仅据宋人所修史传抄录而成, 未见契丹人著作, 故本末不全, 亦有体例不统一及节录失当之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