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契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32 契券古代契约性文书的总称,有田契、绝卖契、活卖契、典约、租约、过继书、收养书、僮约、分关书等。契券对当事人有约束力,“券者,束也。明白约束,以备情伪。”有法律效力,为官方采信。凡有诉讼争议,都以契券举证。契券名称自古多有演变,《周礼·小宰》:“听称责以傅别”,“听取予以书契”,“听买卖以质剂”。“傅别”、“书契”、“质剂” 皆契券名称。又称“判书”,《周礼·朝士》: “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因傅指“傅著约束于文书”,别指一别为二,当事人双方各执其一,故又称“判书”,“判者半分而合者,即质剂、傅别分支,合同两家各得其一者也。”“质剂”,郑玄解释为,质为长券,用于人口、牛马等大买卖;剂是短券,用于兵器、珍宝等小买卖。至秦汉,改称券、券书或书契。东晋称文券。唐以后称券、书、契约或文契。唐律规定买卖奴婢、牲畜等成交后不到官司立券,过三天就笞买主三十、卖主二十。如买卖之标的物奴婢、牲畜有病,成交时买主不知而立券后发现,三日内可撤销契约,为“听悔”。制发契券,周由质人制发质剂,唐由市司出券。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后,逐渐由卖方立契券;而多为有文化者代写,当事人在其姓名下画押,一般多画“十”字或捺指印,并须有必要的人到场签名、画押。东晋后,典卖田宅征收契税,交纳后,官府盖公印于契券,称税契。元、明、清各代,如不税契,均施笞刑并追征契税。田地典、卖税契后还需过户割粮,将典、卖田地过户于典主、买主,由典主、买主负担赋税。宋以后政府课征田赋,设置鱼鳞册,过户割粮时,登记于该项图册,遇田地争讼可作证据。税契的文契宋称赤契,元、明、清称朱契或红契;未税契的称白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