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姚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嘉庆年间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与当地人民一起击败英军进犯。《南京条约》签订后,被诬为冒功欺罔,贬官四川。鸦片战争前开始搜集外国书籍。鸦片战争后,更注意寻求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办法,认为要雪中国之耻,首先要知道敌人虚实。对英、法、俄等国情况有所知。建议清朝政府,加强对沿海和边疆地区防务。虽科举出身,但并不赞成科举取士,认为仅重新奇浮华文章,而不倡言有用之学,这种作法是逐末忘本。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展和,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任台湾道,严禁鸦片,积极组织抗英斗争。《南京条约》签订后,受投降派诬陷被贬官四川。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著有《康纪行》等。 姚莹1785—1853清文学家。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安徽桐城人。姚鼐侄孙。嘉庆进士。鸦片战争时任台湾道,曾击败英国侵略军。后曾奉命入藏处理两呼图克图之间的争端。咸丰初为广西按察使,在永安参加围攻太平军,失败后随军至湖南,任湖南按察使,病死。早年从姚鼐学古文,所作散文刚健雄直,尤长于议论。著作中颇多关于台湾和西藏的资料。有《中复堂全集》。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其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姚鼐侄孙。嘉庆进士,选福建平和县知县。鸦片战争时,特旨命为台湾道,加按察御使衔。因抗击英军有功,进阶二品。和议成后,为英人所陷,一度被逮入狱。出狱后,官至广西、湖南按察使,以病卒。早年从姚鼐学散文,名入“姚门四弟子”之列。论文继承桐城派“义法”之说,认为应“才、学、识三者先立其本,然后讲求于格、律、声、色、神、理、气、味八者,以为其用”,使文章“关世道而不害人心”。其文长于议论,指陈时事利害,慷慨深切,笔锋峻利。亦工诗,诗风以盛唐为宗,兼有汉魏古诗的影响。著有《东槎纪略》、《东溟文集》、《寸阴丛录》等,后人辑有《中复堂全集》。李祖陶(约1825年前后在世)字钦之,号迈堂,江西上高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少孤贫,嗜读书。既长,博综群籍,致力于散文创作,深以“北宋以后无文”之说为非,认为“文无古今,惟得神解者为贵”。主张为文必有关系于天下国家,论文也以此衡优劣。其自为文,则仍取径唐、宋,不脱八家窠臼。著有《迈堂文略初编》、《续编》、《剩稿》等。又辑有《国朝文录》、《金元明八家文钞》。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幸翁。桐城派作家。清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先后任龙溪、台湾、武进、元和知县。后由两江总督陶澍、江苏省巡抚林则徐推荐,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与台湾总兵达洪阿通力合作,1840年起至1842年,先后5次击退英舰进犯,炸沉英舰3艘,生俘英军150人,缴获大批炮火装备。以功赏二品顶带。1843年5月遭诬陷,以“冒功”罪入刑部狱,6天后获释,贬往四川、西藏。1851年复任广西按察使,署理湖南按察使,以积劳卒于任。散文刚健雄直,长于议论。擅诗。对中外地理颇有研究。著有《东槎纪略》5卷、《康輶行纪》16卷、《唐大食国界》、《痕都斯坦即中印度》、《英卧儿即北印度》、《俄罗斯方域》、《海国古今异名》、《四大洲》、 《英吉利》等地理专著。另有《中复堂全集》98卷、《东溟文集》10卷、《小识录》8卷、《寸阴丛录》4卷、《东溪奏稿》6卷行于世。 姚莹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号幸翁。桐城人,清代作家。自幼受学于从祖姚鼐,刻苦自励,十六岁即善为诗文。嘉庆十一年(1806)至安庆,居姚鼐主讲的敬敷书院,亲聆教诲,并和同乡方东树、刘开等,结为“文章道义之交”。次年中举。十三年登进士,但屡不见用。二十一年后历任福建平和县令、龙溪县令、台湾署噶玛兰通判、江苏武进知县等职。鸦片战争爆发,他与总兵达洪阿积极备战,奋勇抗敌,数次击退英军进攻。和议后,清廷投降派诬其“冒功”,遂被革职逮问。出狱后被贬四川,又奉命赴藏处理两呼图克图之间的争端;并对川、藏等地的地理形势、西洋诸国情势,详考博证,完成《康纪行》。咸丰初年(1851),调任广西按察使,参与镇压太平军活动。兵败后随军至湖南,任湖南按察使,病卒。著有《石南文钞》二卷、《中复堂全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