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姜太公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姜太公

西周建国之名将。姜姓,吕氏,名望,一说字子牙。后世民间祀为神。古代兵法有 “六韬”、“三略”,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太公遗著,实为后人伪托。姜太公是我国民间最信服的一位名人,因此关于他的神话传说颇多,以至搬演为《封神演义》之中心人物。唐代始列入祀典。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年),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肃宗上元元年 (760年)追封为武成王,祭祀礼仪与孔子并列,专掌武事。凡乡贡武举人上省,先令谒太公庙,每拜大将,及行师克捷,亦赴庙行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加封为昭烈武成王。宋神宗时又在太公庙侧建武学。而民间更将姜太公视为可驱鬼避邪之神。至近代,民间则处处书“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数字,或贴在墙上,或粘在壁间,以此来避邪。凡赶山赶会之商人,更是虔诚敬奉姜太公,以求平安。民间这种信仰的起源,大概因姜太公为武将之首,曾经咤叱风云,斩将封神,而神能克鬼,故借重太公之威名以驱鬼。

姜太公

周代齐国的始祖。相传他的祖先曾经担任四岳的官,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际封于吕 (今河南南阳西),或封于申 (南阳北)。本来姓姜,后代以封邑为氏,故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吕尚未发迹时,年老穷困,垂钓于谓水之滨,意欲投靠西伯侯姬昌。姬昌为了夺天下,也在竭力寻觅人才。当姬昌遇见他,听他谈论治国之道时,大为器重,说: “吾太公望子久矣。” 他为 “太公望”,又叫吕望或姜太公。西伯侯带他回国,立即任为国师。或谓姜太公见识广博,曾事商纣,因纣暴虐无道,故弃职而去。游说诸侯,未见知遇之主,最后归顺西伯侯。还有一说,谓他原是隐士,居于海滨。西伯侯姬昌囚羑里。散宜生,闳夭知其贤,将他招来。三人一道采办许多美女奇物,献给纣王,赎出姬昌。姬昌在位期间,以他为主谋,修明政治,解决虞、芮之争,伐灭西北的一些小国,为灭商打好了基础。文王姬昌死后,又辅佐武王灭殷,建立周朝,并为巩固新政权制订了一系列措施。西周初年官太师,其它邑姜为武王后,武王称之为师尚父。以功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西北)。于是东就封邑,赶走莱 (今山东黄县东南) 人,巩固了封国。他改革政治,依据当地风俗,简化礼仪,同时发展工商业,开发渔盐资源,经济势力迅速壮大,人民争相归附,使齐很快成为大国 成王即位后,他获得了更大的特权成王封他为齐侯,对他说: “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从此,他取得了征伐诸侯的权利,使得齐国越来越强大。卒于成王时,由子吕伋继位。

姜太公

即姜子牙。


姜太公

即“吕尚”。

姜太公

姓姜,名尚,字牙,又名姜子牙。其祖先曾因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所以太公又姓吕,名吕尚。周武王时尊为“师尚父”。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齐国的始祖。他在齐国时,顺乎民情和风俗,发展工商业,利用鱼盐之利,人民纷纷来归,齐国很快兴盛起来。兵书《六韬》,是战国时人依托于他的作品。

姜太公

一名太公望。姜姓,吕氏,名尚,曾在渭水直钩钓鱼,人皆笑之。太公曰:“愿者上钩。吾非钓鱼,实乃钓王侯也。”后辅佐武王伐纣,屡遭挫折,终于获胜。灭商之后,成王封其于齐,初建都营丘(今昌乐),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国之上。姜尚乃周代齐国的始祖。《封神演义》中把他神化,记姜子牙(即姜尚)佐武王伐纣,诸仙佛皆来助战之事,最后以姜子牙封神告终,通篇侈谈神怪,大都虚造,但其中不乏精彩之笔。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