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转wanzhuan
修辞学术语。不直说本意,而用隐约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修辞方法。
婉转可分为侧面烘托和婉言暗示两种。1.侧面烘托。不说本事,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如: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就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鲁迅《藤野先生》)例❶要说的明明是由于战乱,国事全非,人烟稀少,人民悲苦的意思,却不明说。司马光曾评论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明时可知矣。”例
❷清朝末年,中国内外交困,日暮途穷,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东渡日本学医。在去仙台的途中,看到“日暮里”这个驿站名,经过朱舜水先生客死的“水户”,当时他一定百感交集,心中涌起的也许是思乡之情,也许是报国之志。但他没有说,只说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记得”,正是从侧面曲折地表达了爱国的思想感情。2.婉言暗示。不明说本意,而用隐约含蓄的话来示意。例如:
❸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榖。”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❹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例
❸楚王在释放知罃时,逼问知罃将来怎样报答他,知罃的答词非常婉转,既表示了将来仍要与楚军作战的意思,又避免直接冲突,表现出不卑不亢的精神。例
❹引用典故来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向子期的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他很悲痛,写了一篇《思旧赋》来纪念他们。由于处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向子期不能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所以文章写得短而隐晦,全文只一百多字。这里借用这个典故,婉转地表达了无比悲愤的思想感情。
运用婉转的修辞手法,有时是为了把话说得更委婉、含蓄,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如例❶
❷
❹。有时是为了适应某种语言环境,或某种场合的需要,如例
❸。
婉转Wanzhuan
修辞学术语。不直说本意,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来烘托暗示的修辞格,叫做婉转,也叫婉曲。婉转可分为侧面烘托和婉言暗示两类。1.侧面烘托。不直说本事,而以其他事物作为烘托,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如:❶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乌衣巷曾是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家族的聚居地,诗中以春来的燕子找不到昔日的豪门大厦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侧面烘托,写出了世事变迁的急剧。
❷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这首诗从赶走啼叫的黄莺写起,写出一位妇女迫切地想梦见在辽西服兵役的丈夫的心情,表现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对外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2.婉言暗示。不明说本意,只用隐约含蓄的话来示意。例如:
❸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欲长侍足下,岂可得乎?”(《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怕荆轲改变去刺杀秦王的主意,又不便直接催促,便用委婉的话语来暗示他尽早启程。
❹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母志,指母亲守寡的志向。由于不便直说母亲改嫁之事,就采用了委婉的说法:舅舅强迫母亲改嫁。运用婉转的修辞手法,可以把话说得含蓄,给对方留下思考的余地。在中国古代的外交场合,人们常常要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语言婉转而含意明确,锋芒逼人却不失礼仪。运用婉转的修辞方法时应该注意,不要因过分含蓄而使语意含混不清或晦涩难懂,影响了本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