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婚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婚嫁

在古徽州,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定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才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旧时徽州人的婚嫁习俗,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诸多繁文缛节,不少到带有迷信色彩和买卖婚姻的因素。
说媒:旧社会的古礼,男满18岁为“弱冠”,女满15岁为“及笄”。儿女到了十三四岁,父母就开始关心其婚事。一般都由乡里的婆娘往来游说,巧言撮合,或由男方选定对象,委托媒婆前往提亲。女方如同意,媒婆就取得女方年庚八字红单送到男家,男方将八字置灶君座下,以测有无不祥之兆。若厨房三日内不失盘打碗,不缺瓢少筷,认为初步吉利。再将男女两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处,看是否相冲相克,全部通过,确认无误才正式求亲说合。
行聘:双方确定联姻后,选定吉日,由男方备下红帖,称为“鸳鸯礼书”,在内页写上男子的生辰八字,装入一个红封套,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备下一支新毛笔和一块新墨放入一个红皮“批书匣”,请一名本房男性亲属带上批书匣,随媒人去女家,俗称“下定书”。同时还要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头节礼”,如衣料、首饰、礼银等。如民国期间黟县的礼银规矩就是108块银元。不过这也要看家庭财富多少而不等,但尾数都是八,寓意“若要发,不离八”之意,而且每枚银元上都要用朱红写上双喜字。女方收到后要由家长(父兄)用其新笔墨在鸳鸯礼书中内页左边写下女方生辰八字,然后在封面上写上“亲允大吉”,送回男方,此为“批书”。女方收下的礼金,用来置办嫁妆,富豪往往自增陪嫁。这样就算是正式定亲了。鸳鸯礼书就是订婚凭证。定亲后,男方一年三节均得向女家送礼。
请期:订婚后,男女完婚,男方先请媒婆上门提出结婚请求,得到应允后,由男方捡选迎娶日期,书写在红柬上,配上相应的礼物,请媒人送到女家。古时便称为“请期”。现代叫“送日子”。
搬行嫁:在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男方需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妆,称为“搬行嫁”。搬行嫁期间,男女双方住宅张灯结彩,鸣炮奏乐。嫁妆一般都是房间家具及日常用品。富贵人家也在拜匣里放上一些金银首饰等,吃、穿、用品一应俱全,可供一生享用。
开面:又称“拉面”。在迎亲的当天,姑妈或舅妈要给新娘开面,即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否则要被讥笑为“毛脸”。开面意味着姑娘时代已经结束。
迎亲:成亲值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地区用船。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喜娘、舅舅、姑父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女。抬轿者为四人,富贵人家为八人。新郎一般要亲自前往,歙县也有不用鼓乐,不要新郎上门迎亲的。到了女方家里,女方大门紧闭,要待男方在门缝中塞足了“喜包”后,方才打开大门,鸣炮迎客。然后开始“哭嫁”,母女抱头痛哭,不过哭声中更多的是乐感而不是悲伤。为什么要哭呢?据说是“不哭不发,哭哭发发”。花轿出门后,有的地方还偷偷盛一碗水,随着出门的花轿泼出去,象征“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花轿到了男家村口即止步不前,要等新郎背进村子。
拜堂:歙县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郎亲自迎至厅堂, 即行拜堂礼。
闹洞房:花烛酒宴散席后,亲戚好友聚集新娘房里,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 以此取乐。图的也是“炒发”。
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为“回门”,如新郎伴送,则为“双回门”,女婿第一次上门,要一一拜见岳家诸亲长辈,中午岳家要开席宴婿,称为接女婿。徽州素有“丈母娘见女婿,犹如见皇帝”,以及“女婿上门活祖宗”等说法,所以非常隆重。第一次回门,不等夕阳西下,新婚夫妇必须告辞归家。


婚嫁

旧时,男方在成婚前需向女方出纳聘帖,送礼金、饰品。女方接帖后回以答聘帖和礼品。然后男方选定成婚日期,请媒人通知女方。佳期那天,先行迎鸾礼,由媒妁领人将新娘礼服和鱼、肉、酒、果等物送至女家。女方嫁妆由媒妁领人送到男家。嫁妆到达男家后,新郎坐轿出发去女家迎亲。迎亲彩轿有两顶,一顶由新郎坐着到女方迎娶,一顶空着准备由新娘坐。新女婿到岳家后,岳父母设筵招待。筵后新女婿辞别岳父母上轿。女儿上轿时常由父或兄弟抱入轿中。彩轿到了男家,停在厅前,由一对儿孙满堂的老夫妻揭开轿门,新郎、新娘双双出轿,先拜天地,再行交拜礼。
礼毕,由傧相搀入洞房。进房时,由一人用两只布袋轮流铺在地上让新人踏着走。有的不用布袋而用红毡。接着新郎、新娘出房拜见父母,并向宾客行礼,然后再回洞房,吃合欢宴,饮交杯酒。此时洞房中红烛高燃。合欢宴的每样食物必须有剩余。同时宴请宾客。宴后,宾客进洞房闹新房。最后新夫妇安寝。
次日早晨,新娘盥洗后,先拜见公婆,公婆赏给饰品或银钱。接着挨次拜见族内尊长和宾客。与平辈、小辈见面则作揖,并互赠礼品。中午,公婆朝南坐,新婚夫妇朝北坐,家人东西陪席,同桌吃饭。午后,新郎带着新娘至女方拜见岳父母及女方尊长,随送糖、茶叶、莲心、桂圆等干果。女方父母和尊长将见面钱赏给新女婿。接着岳父母设筵请新女婿。返家时,岳父母也送糕点果品。吉期后第三天,女方的父亲及叔、伯、兄弟等都至男家,新郎父亲亲自出门迎接,进屋后由新娘出来拜见,然后设筵招待。至此婚嫁礼仪方告全部结束。新妇出嫁后1个月或遇其生日,女家常要赠送物品作贺。新夫妇结婚后第一年的端午节,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并将粽子、手帕、扇子等物送至女婿家。新婚当年,逢春、夏、秋、冬四季和重要节令,如清明、端阳、中秋、冬至、春节等,新女婿都以应时礼品送往岳父母家。


婚嫁

过去,井冈山土、客籍民间实行包办婚姻,头婚全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富者可三妻四妾,贫者一夫一妻。有的贫苦之家惟恐子女长大后无力嫁娶,在子女七、八岁时,即许婚配,男方将女方接到家中抚养,待他们成年后再择吉日完婚,此谓之“童养媳”。有的因家贫或大龄难娶,男方便到女方入赘,俗称上门。土籍居民中一些地方入赘成俗。
男娶女嫁,主要有三道程序:一、定亲。男女到了一定年龄,由父母托媒说亲,双方有意后,写下生辰(俗称“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双方父母暗地打听了解对方家境和人品,双方满意既定下亲事。二、行聘。双方定下亲事后,男方将彩礼和择定的婚期送往女家,谓之“下定”。彩礼多少双方商定,贫者只送象征性的彩礼,富者彩礼丰厚,有鸡、鸭、酒、肉、布匹、现金和金银首饰。三、迎亲。迎亲之日,男女双方都设宴招待亲朋好友,曰:“讨亲酒”、“嫁女酒”。男方接亲,不分贫富,皆有花轿,伴以唢呐、鼓乐将新娘接回。
女子出嫁,有哭嫁的习惯,俗称“哭媳妇娘”。女子过门的前四天或两天,要请女伴作陪,新娘唱哭嫁歌,表示对父母、亲人及乡亲的依恋。不哭的会被认为“饿嫁”。
而今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禁止重婚、纳妾及童养媳。男女符合法定婚龄,恋爱成熟,到当地政府办理登记手续,即确立夫妻关系。结婚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礼仪从简,有的设茶水、糖果或简单筵席款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有的举行集体婚礼;近年,男方娶亲要购置家具,宴请亲朋好友庆贺。女方嫁妆,有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物品。接亲,城镇多用轿车,农村多用汽车。

婚嫁

婚嫁

早先,畲族婚姻较自由,后同姓不婚,一般不与外族通婚,仅雷、蓝、钟3姓相互为婚。婚配通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有经对歌而自由恋爱结合的。
婚嫁方式有三。其一,女嫁男方。由“媒妁之言”起,经相亲后,以女方赠一自织彩带为信。结婚仪式先在女家举行,再移男方继续。婚期前日,女方请“嫁女酒”。迎亲时,男方请来“赤郎子”若干人,其中一人称“当家赤郎子”,能说会道,且必为好歌手。女方请“赤娘”若干人,一则作为伴娘,二则作为与“赤郎”对歌的歌手。中午,女方舅家主持“落脚酒”,由男方供酒菜,并用歌声向女方借锅碗瓢勺。酒后,女方歌手挑起对歌,众人对“当家赤郎子”,称“寻赤郎”,直到半夜新娘起身往男家时止。新娘离家时要唱嫁歌,父母以歌作答。然后牵一头牛在前引路,称“踏路牛”,新娘须在天亮前赶到夫家。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随妻回岳家“做新客”,村中青年男女群起对歌。新郎若不善歌,常遭脸抹锅灰之辱。
其二,男嫁女方。男嫁女方,女方送男方彩礼。婚礼与娶媳妇相同。入赘男子必改姓,子女可姓两姓。
其三,做两头家。即夫妻种两家田,赡养双方父母。过几年后才正式落男方或女方家。这种婚礼仪式简单,象征性一次酒宴即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20 7: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