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婚嫁习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婚嫁习俗hunjiɑ xisu旧时,出嫁前一天,由一位命相好的中年妇女给女子整容,叫开脸。清朝至民国时期,除官绅人家结婚用轿外,一般人家用席棚大车。早晨三四点将车赶到女方家,并带上踩门钱、下炕钱、糖果等,先敬女方列祖列宗,吃过长路面,女方用盘子端上手帕,给娶亲的每人一条。然后由女方同辈兄长背上车,女子哭声大放,将一把筷子抛掷在头门里边,娶亲的连放起身炮三响,车便启动,沿途抛撒红纸花。男方由一人骑一颈带串铃的马,名曰报马(传报情况),女方由一人骑马站在娶车前,名曰压马,等送亲的人坐上车后,骑马后行,娶车到男方村城门外暂停,由新郎穿吉服、戴礼帽骑马绕车三周,娘家人给新郎搭红绫、红布、插金花,新郎再骑马到城门口预先摆好的桌前站定,由傧相唱念亲友住址称呼,依次搭红。在鞭炮声中,娶车赶到男家门口,先将女方亲友迎至客房坐定,男方一位中年妇女,拿出红布镶的柽子,上系一酒壶、一面铜镜,让新娘抱住(表示妇工和妇容,还含有皇上圣旨恩准结婚之意)下车,踏着布和苇席入门。男家一人,手端烧红的石头,放在铁铧内,另一人用醋浇灌,名曰打醋坛。新媳妇边走,傧相用碎谷草、五色粮食,撒在新娘头上、身上,名曰撒豆瓣。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到天地堂举行婚礼,由傧相唱,新郎作揖新娘拜。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交拜,礼毕入洞房。进洞房门,新郎先上炕踩四角,下炕揭新娘盖头。中午新娘洗面、梳妆、交钥匙,开衣箱换衣服。打扮毕,新婚夫妇行合卺礼,喝交杯酒,吃合碗面。后即拜灶爷,灶前扣摆一个馍碗、一个肉碗、一个钱碗,由新娘选择揭碗,如揭个馍碗,表示不缺吃;揭个肉碗,表示有口福;揭个钱碗,表示有钱花。在宴席上,新郎、新娘向亲友敬酒叩拜,饭后娘家人要谢厨。女方客人返回时,新郎送至村前,客人给新郎搭红(表示吉利和谢意)后,双方所有人相对揖别。下午新娘由嫂子引领先拜家族,后拜村邻,至此六礼全部告成。参见【六礼】。 婚嫁习俗96%的澳门居民属于中国血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保留着颇为完整的民族传统,婚嫁便是一例。20世纪30~40年代的澳门婚礼,大都还沿用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新娘子所穿的是 “凤冠霞帔”,要请大妗姐,出嫁时要坐花轿,仪仗队在前领路,场面十分热闹。谈婚论嫁,都要凭媒说合,以 “盲婚哑嫁” 为多。先由媒人说亲,互相交换时辰八字,经过算命先生的占卜,还要看双方是否 “门当户对”。经过双方了解后,如果双方家长都无异议,就同意这桩婚事,做子女的便要服从,这就是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接着,男方便要下聘礼,俗例叫做“过文定”。“过文定”有一定的格式,以大红封套写上 “鸾章” 或 “乾书”,另有封套写“荣封姻愚某某谨具”,行文多有奉承客套之词。至于文定礼的礼物、款式亦遵全柬书写。这些繁文缛节的手续完成后,才能迎亲。迎亲的环节十分讲究排场,视乎家境贫富,作不同程度的炫耀,一看便知婚嫁者的家庭背景。不论贫富,新郎一定要在结婚前夕举行 “上头” 仪式。在迎亲的当日,男家一定要依时辰起轿。女家方面,新娘子头戴凤冠,贴身穿着一套白色的唐装衫裤,外面穿上红衫绿裙褂。如果双亲中有一个不在世,新娘子便要穿蓝衫黑裙褂,穿白袜。然后披盖红头巾遮面,等待男家花轿来,由大妗姐背上花轿。迎亲花轿返抵男家,新郎就出来踢轿门,踢了门才把轿打开,跟着用折扇在新娘子头上敲一下,表示入门后要听话。水上人家也有一套礼节,婚嫁都在船上举行,大排筵席,连食数天。有些还请道士作福,在船头烧金银冥纸,祈求海神保佑。民间习俗的不同,其婚礼仪式各有差异,但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来自不同地区的居民,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透过这些地区的习俗,表现出澳门多姿多彩的文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男女青年流行 “文明结婚”,古式礼仪婚嫁在澳门越来越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