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孔德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孔德1798—1857Kongde,Auguste Comte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和《实证政治学体系》等。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后来的社会学家大多认为这就是社会学诞生的标志。孔德也因此成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社会学的目标是以自然科学的概念方法来研究社会组织与发展过程,确立那些可以增强道德秩序的观念。在他看来,整个社会秩序和自然法则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都可以运用实证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所谓实证科学的方法,就是以物理学的实验、现象、归纳、检验等为特征的经验研究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在社会领域也能发现诸如“万有引力”之类的普遍规律。正因为如此,孔德最初把对人类社会的实证研究称之为“社会物理学”。
孔德的社会学体系分为两个部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是关于人类社会中“自生秩序”的一般理论,以社会结构为研究对象;后者是关于社会过程的主要原理。他认为社会秩序的主要原则是分工协作:分工表现在劳动分配和生产之中,协作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和制度体系。整个人类进化的过程就象一个人生理发展过程,由婴儿、青年而至成年。人类的进化及其知识的进化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孔德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般认为是社会学创始人。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首次提出“社会学”名称,主张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实证研究社会现象所特有的全部根本法则”。孔德把社会学视为包括一切社会科学的科学,并划分为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发展过程或社会进步),强调秩序和进步是社会学的中心概念;把社会发展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孔德的学说对当时的英、法及以后的西方社会学界影响较大。参见“哲学”中的“孔德”。


孔德1798—1857Auguste Comte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曾受聘为圣西门的秘书,因思想分歧而分手,后在巴黎自设哲学讲座。宣称哲学应以“确实”、“实证”的事实为依据,获得关于现象的知识,摒弃对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原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断言所谓的规律,只是现象间的外部联系,而不是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必然性。提出思想发展三阶段说,认为任何知识的发展都先后经过三个不同阶段,即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和科学阶段(实证阶段),把实证哲学说成是最科学的哲学。以实证哲学观点研究社会现象,1839年提出了社会学的名称,并作了社会学系统化的尝试。晚年还倡导建立新宗教——人道教,把抽象的、普遍的“爱”绝对化,当作一种宗教教义。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哲学概观》、《实证政治体系》等。


孔德

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的社会本能或利他的情感,倡导利他主义。晚年特别重视伦理学,认为“振兴道德”是人类进步的基础,比经济和政治发展更为重要。伦理思想主要见于《实证哲学教程》。参见“哲学”中的“孔德”。

孔德1798—1857Auguste Comte

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出身于一个税务官家庭。曾任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后来自称是他的学生。1826年开始在巴黎设堂讲学,建立和传授实证主义。1848年创建“实证哲学协会”。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实证主义教义问答》等。孔德从不可知论和现象论出发,建立他的实证哲学体系。他把实证哲学说成是知识进化的必然结果,是基于“实证的”考察的,并由此出发阐发他的伦理思想。孔德提倡利他情感,认为实证主义的全部趋向是鼓励同情心。道德的基础不是自私或利益,而是社会本能或利他的感情。人的本能有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之分,个人本能表现为利己心,社会本能表现为利他心。社会生活的起源就是这两种本能的调和,而家庭组织就是这种调和的表现。认为自私的冲动虽然支配着个人,但在家庭中都是合作和爱占据优势的。家庭成员彼此合作友爱,社会各阶级的人们彼此之间也要相互友爱和同情。只有这样,社会才是一个普遍幸福的社会。因此,他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应从“普遍的爱”和“普遍的同情”的原则出发。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类道德和理智品质的提高。孔德的晚年更加重视人生的感情和道德实践,强调人的伦理生活,认为伦理学是一切科学的顶点,道德复兴是人类前进的基础,比经济、政治的发展更重要。为提倡利他主义和人道精神,他还创立了崇拜人类本身的“人道教”。孔德过于夸大了爱和同情心的作用,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

孔德

法国哲学家。1798年1月19日生,1857年9月5日去世。9岁离家学习,16岁入巴黎综合工艺学校学习2年。与圣西门有过6年交往,因意见不和分手。1830年出版《实证哲学教程》,1846年始用8年时间完成社会学代表作《实证政治体系》。1848年组织“实证哲学研究会”,形成实证主义学派。

孔德1798—1857Comte, Auguste

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社会学的奠基者。出生于蒙彼利埃一个天主教家庭,少年时代就放弃了天主教信仰。受教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曾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担任过家庭教师、银行职员。1818年任圣西门的秘书,这为他日后把圣西门初步的实证主义观点系统化打下了基础。1824年与圣西门决裂,自己开课讲授实证主义。著名学者基佐、洪堡曾听过他讲课。讲课由于孔德精神错乱曾一度中断。1830—1842年孔德撰写了六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体系。晚年转向宗教,试图建立永恒的人道教。
孔德深信建立科学的哲学并用科学来解决社会问题是时代的使命。他的实证哲学主张,人们只能获得有关现象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取途径只有经验观察。追求事物本质和终极原因的形而上学是伪科学。作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他把社会学列为科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强调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社会。他还把人类精神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虚构阶段(神学)、抽象阶段(形而上学)、实证阶段(科学)、并断言一切知识、理论的发展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孔德的思想引发了一场声势颇大的实证主义运动,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实证哲学体系或建立人道宗教的社会学论文》(四卷,1851—1854)、《主观的综合》(1856)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