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子兵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70 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为《武经七书》之首,也是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本书系春秋末年吴国名将孙武所撰,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全书共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13篇,共5900字。作者在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战争经验和进行兼并战争的军事理论,揭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作。书中所阐述的问题,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水平,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军事原则。如:“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在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为历来军事家所推崇,在中国被誉为“兵学经典”。银雀山汉墓出土竹书《孙子兵书》,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以后历代各种刻本、文本、名家注本达50余种。在世界上被誉为:“兵学鼻祖”,现有日、英、法、德、朝鲜、越南等译本流传。但也存在一些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消极成分。

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军事名著。又称《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春秋末孙武撰。西汉末刘向在《七录》中著录为三卷;《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为八十二篇,图九卷;传世本十三篇,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约七千二百余言。作者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成果,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该书中阐述的一些战略、战术原则,以及它所提出的军事学概念和论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历代兵家所遵奉,成为我国战争史上的主要军事指导思想。它对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问世以来,它的思想精髓,不仅指导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著名将帅,而且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传播国外,成为许多国外军事人物极力推崇的著作。我国历来奉为“兵经”,宋代已将其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国外军事家则称其为“战略之祖”、“兵学圣典”、“世界第一兵家名书”。许多国家的军事院校,把该书定为主要教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无意”等论断,则被作为座右铭,熟背于口,铭记于心。该书不仅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政治史、哲学史、文学史和科学技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各国许多重要工具书,如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日本的《世界大百科事典》、苏联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和《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等都收入该书。历来注家很多,主要有曹操、杜佑、李筌、杜牧、陈皞、贾林、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以及今人郭化若等。现存宋刻本、明万历间黄邦彦校刊本和《诸子集成》本。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发现该书残简并有《吴问》等佚文。国外有英、法、德、捷、俄、日等文译本。

《孙子兵法》Sunzi bingfa

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著作,世界上第一部兵法。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孙武作。孙武、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出生于武将之家,精于谋略,熟悉战阵。吴王阖闾执政后,任他为将军。曾和伍员一起佐吴王重创楚军,攻下楚国的郢都(今湖北江陵北),后又打败齐军,使吴国逐渐取代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在《孙子兵法》中,他深刻地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丰富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军事主张和谋略、战术思想。他很重视与战争胜败攸关的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斗争,提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并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集中地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孙子兵法》从战国时代就开始流传,是军事学上珍贵的遗产。

孙子兵法

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武著。今存本十三篇。即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一般战争的规律,对于军事地理、后勤供应、军队建设、对敌政策都有宝贵见解。受到国内外的推崇,被世界誉为“兵学鼻祖”。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十三篇,与现存十三篇的相应部分基本相符。宋以来有各种版本50余种,分为十一家注系统和武经系统。

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著作。春秋未期吴将孙武著。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共十三篇。作者曾将此书呈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主要内容涉及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军事地理、阵地战、军事情报及军事道德等问题。在军事道德方面,提出“将德”,认为为将之道,要具备五种品德,即智、信、仁、勇、严。并认为将德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事”之一。提出“将有五危”, 《九变篇》说:“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宋代列该书为《武经七书》之首。18世纪后传入欧洲,被译成法、英、德、捷、俄等文,并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齐名。主要文本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简,并有《吴问》等佚文数篇。近人郭化若有《孙子今译》。另有曹操、杜佑、李筌等注本传世。

孙子兵法

见《孙子》。

《孙子兵法》

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春秋末孙武著。其篇数多寡历代多有争议。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并有《吴问》等佚文。今存本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问等。总结春秋末期反其以前的战争经验与军事理论,包含有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有曹操、杜佑、李筌、杜牧等十一家注。唐代传入日本。建国后有排印本及点校本。有英、法、俄、德、日、越、捷等文译本。

《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齐国人,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至前5世纪上半叶的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青年时期因所在的齐国发生内乱而出奔吴国。在吴国,他对战争进行了冷静的观察,潜心研究兵法,写出了名垂千古的 《孙子兵法》 十三篇。后被吴王阖闾委任为将。从此,他与伍员 (字子胥) 辅佐阖闾在吴、楚争霸的长期战争中屡败楚军,并于公元前506年率军攻破楚国国都,消除了楚国争霸的军事力量,使吴国从此称霸诸侯。
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奠基人。他的 《孙子兵法》 被后人称为千古名著,被推为中国著名的 《武经七书》 之首,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军事学术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军事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最为光辉的篇章。《孙子兵法》 共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等13篇内容,全面论述了战争与国家、战争与军队、战争与科技等关系,系统地阐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五种因素,明确指出了将帅的地位、作用和素质,深刻地提出了关于战争指导规律、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原则、地形和兵器利用等问题。其中 “智、信、仁、勇、严” 的为将条件,“视卒如爱子” 的爱兵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的指导规律,“以逸待劳”的用兵原则,“以正合、以奇胜” 的战术思想,“兵无常势” 的灵活机动思想等等,成为历代兵家所遵守的行动准则。《孙子兵法》最早强调了量化分析的重要性,要求将帅在指挥作战中要进行数量对比,做到心中有数。
两千多年来,《孙子兵法》 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仅注释文本就达50余种,被译成日、英、法、俄、德、捷等文本,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受到世界各国兵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被称为 “东方兵学之鼻祖”、“兵学圣典” 和 “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孙武也被誉为 “百世兵家之师”。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认为,《孙子兵法》 不但对于指导现代战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对于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齐国人,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至前5世纪上半叶的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青年时期因所在的齐国发生内乱而出奔吴国。在吴国,他对战争进行了冷静的观察,精心研究兵法,写出了名垂千古的 《孙子兵法》十三篇。后被吴王阖闾委任为将。从此,他与伍员 (字子胥)辅佐阖闾在吴、楚争霸的长期战争中屡败楚军,并于公元前506年率军攻破楚国国都,消除了楚国争霸的军事力量,使吴国从此称霸诸侯。
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奠基人。他的 《孙子兵法》被后人称为千古名著,被推为中国著名的 《武经七书》之首,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军事学术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军事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最为光辉的篇章。《孙子兵法》共有: 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等13篇内容,全面论述了战争与国家、战争与军队、战争与科技等关系,系统地阐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五种因素,明确指出了将帅的地位、作用和素质,深刻地提出了关于战争指导规律、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原则、地形和兵器利用等问题。其中 “智、信、仁、勇、严” 的为将条件,“视卒如爱子”的爱兵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的指导规律,“以逸待劳” 的用兵原则,“以正合、以奇胜”的战术思想,“兵无常势” 的灵活机动思想等等,成为历代兵家所遵守的行动准则。《孙子兵法》最早强调了量化分析的重要性,要求将帅在指挥作战中要进行数量对比,做到心中有数。
两千多年来,《孙子兵法》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仅注释文本就达50余种,被译成日、英、法、俄、德、捷等文本,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受到世界各国兵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被称为 “东方兵学之鼻祖”、“兵学圣典”和 “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孙武也被誉为 “百世兵家之师”。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认为,《孙子兵法》不但对于指导现代战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对于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孙子兵法》

中国现存最早的军事著作。中国《武经七书》之一。又称《孙子》、《孙武兵法》。约成书于公元前496~前453年。作者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后入吴,率吴国军队打败齐、楚两国,本书又称《吴孙子兵法》。以计谋取胜为本书的核心思想。《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82篇,司马迁《史记》记载为13篇,今本仍为13篇。前4篇主要讲战略,后9篇主要讲战术。书中提出决定战争胜败的五因素: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指挥)、法(军纪)。书中提出的一些作战方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为后世军事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推崇。国外有多种译本,被誉为“世界第一兵家名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整理为3卷,13篇,5900字。历代注解批校210家,各种版本近400种。世界上现有10余种语本(日、英、法、俄、朝、越、希伯来等)。反映了中国春秋末期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著名的兵法,列为 《武经七书》之首。又名 《孙子》 、《吴孙子兵法》 、《孙武兵法》 ,成书于春秋末年,旧题为孙武撰。全书分为作战、谋攻、形势等13篇。该书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理论,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它认为战争是关系国家存亡、军民生死的大事,应慎重对待。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强调将帅在战时的地位与作用和战略战术的运用等等。其中的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名言已成为科学的兵家指导原则。该书被认为是兵学鼻祖。现存的有宋刻 《十一家注孙子》3卷足本等50余种版本。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 《孙子兵法》竹简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传本。现有日、法、英、俄、德、越等译本,对世界军事产生很大影响。

孙子兵法

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中国古代军事名著,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系春秋末孙武所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间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为八十二篇,图九卷。据唐杜牧称:“孙武书数十万言,魏武(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成此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并有《吴问》等佚文。今存本十三篇,约6000余字。篇目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内容丰富而深刻,从战争的指导思想,到战略战术原则,均有精辟论述。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并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被西方军事家称为战略之祖。《孙子》中的战略思想非常丰富,作者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同时又反对轻易用兵,“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知用兵之利也”,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我们称之为谨慎的战略。孙子把战略的内容归纳为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他认为:将帅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这五个战略要素,才能够打胜仗。孙武的战术思想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主动灵活。他提出要“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的办法是利用敌人的弱点。如各种“示形”战术。孙武还提出“兵无常势”、“战无常法”的思想,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作战对象等,采用不同的打法。如“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等等,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孙子》虽不是专门的军事哲学著作,但却充满着军事哲学思想。首先,它具有朴素唯物论的战争观,认为政治、经济在战争中占有重要作用;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反对天命,不相信鬼神,“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注重战争的准备工作,提出“先为不可胜”的战略思想。其次,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孙子》中提出了许多军事辩证法的概念和范畴。概括起来主要有弱生于强,强生于弱的矛盾转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辩证分析的思想;“兵无常势”的发展变化思想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