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国西域国名。见于《隋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作捕喝。《新唐书·西域传》:“安者,一曰布豁,又日捕喝,元魏谓忸蜜者。”捕喝即布哈拉(Bukhara)之对音,意为“人文荟萃之地” (一说为 “拜佛之地”,即寺院之义)。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 安国93—94在位南匈奴单于。虚连题氏,宣弟。初为左贤王而无称誉; 前单于适之子师子勇黠多智,数有战功。既立,族中不附而尽敬师子。欲诛师子而汉度辽将军皇甫棱抑之。次年棱免,复与中郎将杜崇不相平。崇上言发兵造其庭以平事端; 惊去,攻师子于曼柏城,不下,反为舅骨都侯喜为等格杀。 安国粟特九姓胡所建的国家,又译作副货、忸密、捕喝、布豁,又称大安国。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国王姓温,为康国王族的分支,名叫“俟力登”(按:当作“俟力发”,为西突厥可汗封赠给安国国王的突厥官号)。可见其国受西突厥汗国的长期统治,突厥的影响很深。其妻为康国国王的女儿,所以附属于康国。隋炀帝刚即位时,曾派杜行满出使其国,获得五色精盐东归。唐朝平定西突厥汗国,何国随康国归唐,唐高宗曾在其地设立安息州、府和军府。安国的粟特商人也活跃于丝绸之路上,其人数和经营规模仅次于康国和曹国,约占第三位。安国人能歌善舞,精于奏乐,安国乐成为隋朝“九部乐”和唐朝“十部伎”中的一部,深受朝野的欢迎。南北朝至隋唐,安姓的音乐家在内地极负盛名,深为各代皇帝所宠爱,有的甚至封王拜侯。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其父即是安国的粟特胡商,其母则为突厥女子。 安国粟特九姓胡所建的国家,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国王为康国王族的分支,附属于康国。受突厥影响很深。其国人能歌善舞,精于奏乐。其国商人很活跃,人数及经营规模仅次于康国和曹国。 安国大长和国郑买嗣年号。903—909年, 凡七年。 安国平凉市辖乡。安国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平凉市西北18公里,颉河南岸。唐贞元十年(公元791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胡谷堡于此。后改为安国,取安定国家之意。镇区沿312国道延伸,人口近1千,回族约占25%。东沟有齐家文化 “安国式”遗址。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