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徽大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徽大鼓亦称泗州大鼓,源于淮北地区,约有200多年历史,流行于皖北、长江两岸、苏北、豫东、鲁南等地。传统书目 “蔓子活”(长篇)有《杨家将》、《响马传》等40余部;“段子活”(短篇)有《诸葛打狗》、《古城会》等60多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夺印》、《老两口守岁》 等一些现代书目。安徽大鼓的书目常由四句诗、八句纲(书筋)、十二句眉(故事梗概)、十六句开(故事的序)和上下句的唱词与道白组成;唱词句式以七字、十字句为主。基本唱腔为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说唱性,即兴性很强,可随句幅、四声、语调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艺人的演唱风格因其语言、嗓音、润腔唱法的不同以及受民间音乐的影响而各异。长江两岸为南口,淮北为北口,江淮之间和一些城市流行的为花口。代表性艺人有: 甘华福、胡朝文、李胜清等。单人坐唱是传统的演唱形式: 左手操鸳鸯板击节,右手持鼓槌敲击,基本鼓点有〔凤凰三点头〕、〔小五凤〕等。伴奏乐器各地有所不同,砀山县用坠胡,萧县吸收民间音乐发展了新的 〔四句腔〕 唱腔,用三弦、二胡伴奏。表演形式后来也有的改为站立唱表。 安徽大鼓流行安徽大部分地区和苏北、豫东、鲁南等地,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在安徽的各种曲艺中影响较大。它起源于泗县,有说是清代中叶受北方河间大鼓的影响,结合当地民歌及戏曲音乐逐步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