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宗人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宗人府官署名。明代置。清代沿置。掌皇室宗族事务。《明史·职官志一》:“宗人府:宗人令1人,左右宗正各1人,左右宗人各1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属籍,以地修其玉牒,书宗室子女嫡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凡宗室陈请,为闻于上,达材能,录罪过。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并以亲王领之。其后,以勋戚大臣摄府事,不备官,而所领亦移之礼部。其属,经历司,经历1人(正五品),典出纳文移。”《清史稿·职官志一》:“宗人府: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俱各1人,(宗室王、公为之)。府丞,汉1人(正三品),其属:堂主事、汉主事,经历司经历,(并正六品)。左、右二司理事官(正五品),副理事官(从五品)。主事、委署主事,俱各2人;笔帖式、效力笔帖式,各24人(俱宗室为之)。” 宗人府官署名。明清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明初设大宗正院,不久改称宗人府。由亲王担任宗人府长官,称宗人令,后宗人府事权归于礼部。清仿明制,于顺治九年 (1652) 设立宗人府。置宗令1人,由亲王或郡王担任; 左、右宗正各1人,由亲王、郡王或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内选充; 左、右宗人各1人,由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或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内选充。还设有府丞、堂主、供事、笔帖式、效力笔帖式等官员,分掌宗人府各项事务。宗人府职掌皇族的玉牒 (即族谱)、爵禄、支派、教诫、赏罚、祭祀等事。宗人府所属有经历司、左司、右司、银库、黄档房、空房、左右翼宗学及八旗觉罗学等单位。其中: 经历司有经历2人,供事2人,掌收发来往文件。左、右二司各有正副理事官2人,其下各有主事2人,委署主事2人,供事3人,分掌左、右翼宗室、觉罗的承袭、文武官员俸级、升迁、降革、教养、抚恤及户口、田土、刑名案件等事务。银库由宗人府堂官1人兼管,并有满洲大臣1人,均由皇帝简派。下置司官2人,笔帖式4人,供事2人,掌银钱出纳。凡宗室养赡银及宗室、觉罗的赏恤银等,都由银库颁发,年终奏销。黄档房有司官、笔帖式若干人,无定员,由宗人府堂官派充,掌登记 “黄册”、“红册”并译成汉文,交汉主事载入汉文档案。空房有司官2人,笔帖式4人,由宗人府堂官委派,掌圈禁犯罪事务。左、右翼宗学各设总理学务王1人,稽察宗学京堂官2人,总管2人,副管8人,满文教习3人,汉文教习4人,骑射教习3人,掌教宗室学生。八旗觉罗学各设总理王公1人,稽察觉罗学京堂官左、右翼各4人,副管每所2人。此外,宗人府每届修玉牒之年,另成立玉牒馆,设正副总裁官、总校官、提调官、纂修官、正副理事官、收掌官、誊录官等,分掌馆务。玉牒纂成之后,玉牒馆即告结束,到下届纂修时再开馆,所以称为例开之馆。清宗人府之设置是为了保护和保证皇族行使特权,获取优厚待遇及固定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巩固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统治。因此宗人府品高位崇,位列于内阁六部之上。 宗人府官署名。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明代设之。清代沿置,顺治九年(1652)始设。掌皇族属籍, 并纂修“玉牒”(即皇族谱系)。位居内阁、六部之上。职官有:宗令一人, 由亲王或郡王内选充。左、右宗正各一人,由亲王、郡王或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内选充。左、右宗人各一人,由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或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内选充。府丞一人,汉人,掌本府汉人之事。堂主事四人,宗室两人、汉人两人,供事四人,掌文书档案事务。笔帖式二十四人, 效力笔帖式二十四人,都是宗室。 宗人府清代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顺治九年 (1652) 设。主掌皇族之政令,凡满洲皇族宗支之鉴别,玉牒纂修,宗室封爵,王公将军之议叙、议处,紫禁城王公入值,巡幸扈从,陵庙祭祀,族务管理及学生之教育均属其责。设宗令1人,由亲王或郡王内特简; 左右宗正各1人,于亲王、郡王或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内特简; 左右宗人各1人,于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或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内特简。下设府丞,汉1人,掌治本府汉文事;堂主事,宗室2人、汉2人,掌守文册; 经历,宗室2人,掌出纳文移;左右司理事官、副理事官、委署主事各2人,均宗室任之,掌左右翼宗室觉罗之事。笔帖式亦多以宗室任之。府内设银库、黄档房、空房、宗室觉罗学,或堂官、司官、或王大臣主之。近支宗室按翼、远支宗室按旗,并各设族长、学长以治族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