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官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官印Guanyin历代官方使用的印章。春秋战国时代官私印皆称为“鉨”,官印中有“司徒”、“司马”、“司工”、“都丞”等职称印。秦统一六国以后,始有“玺”、“印”之分,“玺”为帝王专用,“印”为臣民所用。大臣所用官印有“南群侯印”、“中官徒府”、“左中将马”等,汉承秦制、帝、后及诸侯王用印称“玺”,将军、太守、御史称“章”,其他官职称“印”,也有“印”与“章”字同在一方图章之内,如“淮阳王玺”、“关内侯印”、“强弩都尉章”、“定国将军章”等。魏晋六朝官印,逐渐率意,刻制不如秦汉。隋、唐官印,天子称“宝”,宋、元、明、清名代沿用此制。官印基本为正方形制,秦汉官印大多不足一寸,隋唐以后,以印之大小、厚薄区别官职品位,大者四寸见方。只秦汉时低级官员使用长方形印,为正方形一半,称为“半通印”。官印中文字亦有区别。战国古玺使用文字多有不识,为各诸侯国专用文字,秦代多白文凿印,使用秦篆(小篆),汉代多用白文铸印,变秦篆而为平正方直,略有隶意的风格,魏晋以后有朱文印信,隋唐官印使用朱文宽边,文字盘曲折叠称为“九叠文”。元代官印以蒙文入印,明代沿用唐制,使用九叠文字,又有“关防”官印出现,清代以满汉文并列入印。秦汉官印皆有印钮,用以装饰,又可穿绳佩戴,又有以钮形区别官职的,隋唐印钮改用直柄,以手握柄打印,明、清官印亦有印钮,形制更繁。 明官印 官印政府各级官吏所使用带有官职名称的印章。自战国以来,封建王朝任命官吏必授以印章,作为行政权力的凭证。先秦时代官、私印章皆称“鉨”。官印中有“司徒”、“司马”、“都丞” 等职务名称。秦统一六国后始有 “玺”、“印” 之分,皇帝所用印章专称 “玺”,臣民皆称 “印”,如 “昌武君印”、“弄狗厨印” 等。汉承秦制,皇帝、皇后、诸侯王用印称 “玺”,如 “皇后之玺”、“淮阳王玺”等,将军、太守、御史称 “章”,其他官职称 “印”,如 “平东将军章”、“彭城丞印”,或直接称职务,如“三封左尉”、“长沙丞相”等。魏、晋六朝官印称谓如同汉官印,但刻制粗劣。唐官印天子称 “宝”,宋、元、明、清均沿用唐制。官印形制多为正方形,唯秦、汉时低级官员用 “半通印”。隋、唐以后,以印章的大小、厚薄区分官职品位,最大者四寸见方。官印所用文字随时代变化,战国古鉨为六国文字,多有不识。秦用小篆,汉变小篆为方正谨严的汉篆。魏、晋六朝以前官印多为白文铸印。隋、唐官印文字盘曲折叠,称为“九叠文”,边栏较重。元代官印以蒙古文入印,明沿用唐制,而清代以满、汉文并列入印。 九叠文 官印是指古代官员(皇帝、皇后、诸侯王及各级文武官员)执政的用印。官印始于春秋战国。从秦始皇始,各代对官印的印制、印文、印钮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制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