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丁西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7 丁西林1893—1974物理学家、剧作家。原名丁燮林。生于江苏泰兴。19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学系主任兼理预科主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并三次代理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主任等职。他早年以热电子发射的实验直接验证了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定律。在担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对重力和地磁作过多方面测试和深入研究,建立了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地磁台。 210 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翻译家。原名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物理学教授。爱好文学,并擅长书法、绘画、音乐等,一直进行文学创作,喜剧作品居多。1923年写成处女作独幕剧《一只马蜂》,一时不胫而走,名闻遐迩。后陆续发表 《亲爱的丈夫》、《酒后》、《北京的空气》、《压迫》等独幕喜剧。抗战期间,写作《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和《妙峰山》等剧作。1945年曾和郭沫若一起应邀访苏。建国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著有《丁西林剧作选》,翻译作品有《罗森堡夫妇》、《十二磅钱的神情》、《上了锁的箱子》等。主要描写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批评和否定生活中的落后和不合理的现象,擅长于巧妙的结构和机智的语言,富于强烈的喜剧效果。风格精致玲珑,诙谐幽默,其幽默喜剧尤为独到孤诣。功在扩展了现代戏剧天地,并在开展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关系、科学普及和文字改革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丁西林1893—1974剧作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23年开始文学创作。以写讽刺喜剧见长。主要剧作有《一只马蜂》、《三块钱国币》、《压迫》等。 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生于江苏泰兴。1910年考入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后赴英国就读于伯明翰大学。对英国戏剧文学发生兴趣,回国后,于1923年开始戏剧创作。处女作独幕剧《一只马蜂》反映了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问题。1925创作独幕剧《压迫》,通过房东老太太与房客之间的纠葛,表现了“无产阶级的人,受了有产阶级的压迫,应当联合起来抵抗他们”的主题,艺术上结构紧凑精巧,形象鲜明生动,对话机智幽默,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为其代表作。另有《酒后》、《瞎了一只眼》、《北京的空气》等,皆为独幕喜剧,均取材知识分子和市民的生活,题材比较狭窄。抗战期间的创作有独幕喜剧《三块钱的国币》、四幕喜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等,直接从抗战的现实生活中取材,主题的战斗性明显加强,喜剧风格也从淡雅的生活幽默转向辛辣的讽刺性幽默。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剧协理事等职,另著有戏曲剧本《雷峰塔》、《胡凤莲与田玉川》、舞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孟丽君》等。译有《十二镑钱的神情》、《上了锁的箱子》等外国剧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丁西林剧作选》。 丁西林剧作家。1893年生,1974年去世。江苏省泰兴县人。1913年,毕业于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1914年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27年应蔡元培邀请,任上海物理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抗战胜利后,先后赴山东大学、台湾大学任教。1949年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友协副会长、对外文委副主任等职。为第1~3届全国人大代表,第2、3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生爱好戏剧,在研究物理学的同时,从事戏剧创作。共创作话剧12部,歌舞剧2部,舞剧2部,翻译剧5部。以喜剧著称。其代表作是:《一只马蜂》(1923)、《压迫》(1925)、《三块钱国币》(1939)。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