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丁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46 丁赋

汉以后历代封建政府对成年男子征收的丁口税。亦称“丁税”、“丁银”、“丁钱”、“身丁钱”,有代役性质。汉初凡年满23至56岁的男丁,需服更卒、正卒、戍卒三项徭役,不亲身服役者可出钱代役,称为更赋,乃丁赋之起源。此制以后历代相沿,惟名称不同,丁令不一,赋额有差。隋唐有输绢代役的庸税。隋初男18岁为丁,后推迟到21岁。唐男21岁为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上、中户,每丁征10文、5文的丁税钱。五代有以丁为征收对象的“身丁钱绢”、“身丁钱米”等等。宋代20至59岁为成丁,有“丁口之赋”,但时征时废。元代北方有丁税,每丁粟3石。明代按丁服役谓之均徭,分力差和纳钱代役的银差,年16为成丁,60而免。中期行一条鞭法,虽赋役合并,但丁银仍存。清初有“丁徭银”,摊丁入地后,丁赋才彻底消失。

丁赋

男人成人称丁。丁者役。不役者交款物以代役称丁赋。《资治通鉴·唐纪·高祖武得七年 (公元624年)》: “每丁岁入租,……岁役二旬; 不役则收其傭,日3尺; 有事而加役者,旬有5日,免其调,三旬租、调俱免。”

丁赋

又称“丁税”、“丁钱”、“丁银”、“身丁钱”。中国历代封建政府按人丁征收的赋税,一般对男丁征收,有代役性质。成丁服役的年龄规定很不一致。汉定年23—56男丁服兵役;隋初规定年18以上为丁,以从课役;唐初则定年21为丁。西汉时,已有输钱代役的更赋。唐行租庸调时,其中“庸”为代役的实物。五代至宋均征身丁钱,但时征时免。元丁税征粟。明差役分为银差与力差,后力差也逐渐改为征银。实行一条鞭法时,规定丁银并入田赋征收,但实行不彻底。清摊丁入地后,丁赋并入田赋。

丁赋poll tax in place of corvee

中国封建政府对丁男征收的一种代役性质的赋税。历史上各个时期对成丁的起征年龄、征课形式、名称等,各有不同,且多变化,如汉规定年23~56男丁服兵役,晋初又定年16~60为正丁等。在征课形式和名称上,汉代有输钱代役的更赋。唐征庸税:武德二年(619)规定,番人内附者,分等收“丁税钱”。五代时,吴越、南平、南汉等政权均在其辖区内征“身丁钱”。北宋统一后,南方仍沿旧制。元代丁赋征粟。明差役分“银差”与“力差”;行一条鞭法时,将差役归入田赋均折银征收,但丁银与田赋仍分为两个税目。清雍正初年,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