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寓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寓言yuyan

含有明显讽喻意义的短小故事。
寓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其特点在于寓意鲜明。它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所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寓言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用设譬立喻的手法表达寓意。它结构简单,语言精练,是最短小的叙事文学,语言的概括性、哲理性、警策性强。
寓言的故事短小生动,因而受到儿童读者的欢迎,成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它们巧譬善喻,有助于儿童接受一些较为艰深难懂的思想和事理。一些寓言的幻想色彩较浓,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联想、想象的能力,它的语言的优美凝练也有助于儿童的语言表达力的培养。
寓言文学在世界有三大发祥地:印度、希腊、中国。印度古代著名的寓言有《五卷书》、《百喻经》。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被列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发端之作。另外,法国的拉封丹的12卷《寓言诗》也饮誉世界。德国的莱辛著有散文体寓言3卷。克雷洛夫、谢德林为俄国著名的寓言大师。我国寓言产生于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寓言最为发达的时期,经汉魏六朝至唐宋两朝,寓言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现代寓言继承了古代寓言的传统,又接受了外国寓言的影响。鲁迅、冯雪峰、张天翼写下一些优秀的寓言作品。我国当代为儿童读者创作寓言的作家有严文井、陈伯吹、何公超、金江、鲁兵等。


寓言yuyan

寄寓哲理、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短小故事。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有许多寓言,如《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汉魏以后,一些作家在创作中也经常运用寓言来讽喻现实,抨击时弊,如柳宗元的《三戒》等,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意味,而且使寓言在文学史上取得一种独立的地位。中国近代作家有许多人来用寓言形式进行创作,特别是在儿童文学中更为常见。
寓言大多结构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作品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的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和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的主旨在于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群众对某种生活观念、心理、现象、行为等的批评或教训。寓言一般情节集中,结构单一,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寓言

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喻性的小故事。简单,往往用夸张手法,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以明白易懂的故事,体现深奥的哲理。先秦寓言是我国寓言的鼻祖,继承和发展了远古神话传说的拟人及夸张手法,奠定了我国寓言的基础。保存先秦寓言较多的典籍有《庄子》、《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像 《鹬蚌相争》、《画蛇添足》、《歧路亡羊》、《涸辙之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等,都是千古传诵、发人深省的佳作。

寓言yuyan

一种隐含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其鲜明的艺术特征是:
❶主旨鲜明集中,教训性强烈;
❷巧譬善喻,多选用某种现实生活的形象,通过联想,连类比附,并运用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远喻近,以把深奥的哲理或事理寄寓于简明易晓的故事中;
❸结构简单、篇幅短小,喻体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简单概括,往往只粗线条勾勒,不作细致的刻画,故事情节不展开,不生枝蔓;
❹语言简洁凝重,耐人寻味。它的寓义是人类从事自然和社会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知识与经验的智慧结晶,可以为人们提供有益的教训。它是锐利的武器,其锋芒在于它的嘲笑和讽刺。指向敌人时,有如匕首投枪,直刺要害;指向人民时,如一面神奇的镜子,照出人们性格上的弱点及思想、工作、生活中的不良现象,通过善意的嘲讽、委婉的劝诫,使人们警觉,在幽默的笑声中认识不足和缺陷。它的故事生动形象,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其譬喻巧妙,形象真切,历来受小读者欢迎。寓言起源于民间,神话传说是其摇篮。印度、希腊和中国是寓言文学在世界上的三大发祥地。古印度的《百喻经》、古希腊的《伊索寓言》、17世纪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19世纪俄国的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等都是闻名世界的寓言作品集。作为名称,我国最早见于《庄子》。寓言产生盛行于先秦时期,诸子散文中的《望洋兴叹》(《庄子》)、《杞人忧天》(《列子》)、《买椟还珠》(《韩非子》)、《唇亡齿寒》(《吕氏春秋》)、《南辕北辙》(《战国策》)、唐代柳宗元的《三戒》中《黔之驴》、宋代苏轼的《日喻》、《桃符与人》、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等都是寓言名篇。我国古代寓言多从神话传说和历史史实中汲取养料;欧洲民族则喜爱从动物故事中取材。现代作家张天翼、冯雪峰、严文井、陈伯吹都曾致力于寓言创作。当代作家金江、黄瑞云、鲁兵的创作也取得了硕果。它的划分类别繁多。从角色划分,有动物寓言、植物寓言、人物寓言;从主题性质划分,有道德寓言、哲理寓言;从产生的时代划分,有古代寓言、现代寓言、当代寓言。

寓言Yuyan

一种寄托哲理,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短小故事。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了下来。如 《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寓言也是世界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伊索寓言》是世界著名的寓言作品集。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所著的《克雷洛夫寓言》也是有名的寓言集。中国近代作家有许多人来用寓言形式进行创作,特别是在儿童文学中更为常见。寓言有三个基本特点: ❶含有鲜明的寓意。“寓”的意思是寄托,“寓言”的意思是寄托之言。文学作品中的寓言,往往用虚构的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的主旨在于通过虚构的故事, 去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❷采用拟人、夸张和比喻的表现手法。寓言里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但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寓言常常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社会上某一类人的特征,并对其错误进行无情的讽刺。
❸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寓言不要求对人物或事件作细致的描绘, 寓言的情节发展只要求能把教训或讽喻的意义表达清楚。寓言和童话,有许多相似之处,故事都是虚构的,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都有劝诫、歌颂的作用。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❶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常常只有几十字、几百字,而童话的篇幅则较长。
❷寓言故事比较简单,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鲜明的拟人化形象, 而童话在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有较高的要求。
❸寓言有强烈的告诫性,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直接了当地说出告诫的意思, 而童话的教育意义并不直接点出, 只是寓于整个故事之中。

寓言

文学的一种体裁。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常通过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寓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如《伊索寓言》。

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往往通过拟人化手法把所写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体人格化,并抓住他们各自的特点来比拟人们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文章结构大多简短,却从事寄托一个深邃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育,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古雷洛夫寓言》等等。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盛行,如在《庄子》一书中“井底之蛙”、“庖丁解牛”,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韩非子书中“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想启迪,使我们的词语更形象化、更富有表现力。

寓言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学者蔡涵墨(Charles Hartman)说,“寓言” 一语出自《庄子》第二十七篇首句(“寓言十九”)。由于“寓”有“寄托”的意思,“言”和“意”的分歧是中国传统寓言概念的基础。“言”和“意”大致与西方的“vehicle”(媒介)和“tenor”(旨意)同义。
隐蔽性是中西寓言的基本性质。作者不想、不能或不敢直接表达自己。其理由有三条:(1)为了达到说教目的,他希望读者“挣扎一番”再得到他的意思。这类作品有先秦诸子和佛教的寓言,以及可采取寓言式解读的某些小说。(2)由于社会习俗阻碍,作者不能直接描述政治上或文化上的敏感的题材。这类作品有讽谏统治者的宫廷文章,如汉代的某些赋作。(3)作者害怕在法律上或政治上遭到报复,为安全起见,不得不采取象征性的表达手段。这类作品数量众多,它们大都是中国诗文的杰作。
本文作者还讲到了中国最早的寓言诗,以及诗歌、小说的寓言读法。(参见《印第安纳中国传统文学指南》。)


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寓言往往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把原来不易为人所理解、所接受的道理和主张,寄托在具体的、通俗的、形象性的故事中。形式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主题鲜明,有强烈的劝诫和讽刺作用。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兴起,游说之风以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因此,在言谈和著作中出现了许多精采的寓言故事。《孟子》、《庄子》、诸子百家著作中,均有很多寓言。但先秦寓言仅仅是文章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以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的。唐代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成就,大量地创作寓言,使之成为独立、完整而又富有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在寓言文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寓言

文学体裁之一。寓言是具有明显的讽喻或教训意义的短故事。其主人公有时是人,有时是动物,个别的是无生物。其情节简单,结构单一,主要是利用故事说明一种寓意。寓言最初是民间故事中的一种,如 《龟兔赛跑》 等。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成为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体裁。中国先秦诸子著作中就有大量寓言,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等,用以说明一种哲理。汉代以后,作家常用寓言对现实进行讽刺批判。如唐代柳宗元的 《三戒》、明代马中锡的 《中山狼》 等。寓言是高深的哲理与精巧的故事情节密切结合的一种文学体裁,短小精悍。

寓言

新疆各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寓言。其结构简短,具有单纯的故事情节。多用借喻手法,通过人或被拟人化的飞禽走兽的艺术形象的叙述,深刻地说明一个道理,以此达到寓言合理的目的,寓意是其精髓。它对事理的说服力很强,有很大的规劝性。新疆各民族民间寓言的主题很广泛,大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其情节是被拟人化来说道理。教人团结互助、不要贪多、挑拨是非、狂妄自大等是其常见的主题。一般采用讲述形式直抒胸臆,也有常常糅进诗歌,散韵相间的形式。有的寓言在结尾处用一句或一句谚语,点明故事的结论。如在维吾尔族寓言《斧头和斧柄》里指出砍伐树木的斧头,其把柄就是用木头做的,以此说明“祸福相依”的哲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