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察合台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察合台文维吾尔和新疆、中亚一带突厥语诸族通用的文字。因起初主要在原察合台汗国的领地使用,故名。属音素文字类型。曾先后使用过28至32个阿拉伯字母,其中有几个取自波斯文字母。正字法遵循形态学原则,后缀与词根可不连写。行款从右向左横写 。其作品历史上在从小亚细亚直至阿尔泰、印度(莫卧儿王朝)使用突厥语的各民族中广为流传。 察合台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回鹘语和维吾尔语的文字,因为流行于察合台汗国时期,所以称之为“察合台文”。早在11世纪前期,喀喇汗王朝境内即普遍流行伊斯兰教,统治阶级即开始利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回鹘语,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即是用阿拉伯文写成名著《突厥语词典》的。吐鲁番和哈密,则在15世纪才采用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察合台文共有32个字母,其中3个为元音字母,其余都为辅音字母,除元音o,辅音d、z、r、z等5个字母无字中的写法外,其余字母都分词头、词中、词尾三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察合台文还使用一些标音的辅助符号。文字的写法为从右至左,在旧抄本中不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察合台文讲究书法艺术,在新疆境内发现的字体,通常有“纳斯塔里克体”(又称“波斯体”)、“纳斯赫体”、“苏勒斯体”。后两种被称为“艺术体”,主要用于题写书名和格言。 察合台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回鹘语和维吾尔语的文字,流行于察合台汗国时期。共有32个字母,写法为从右到左,讲究书法艺术。 察合台文十三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操突厥语的民族使用的文字。属音素文字类型。因通行于察合台汗国而得名。在哈喇汗王朝维吾尔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十五世纪为鼎盛时期,曾先后使用过二十八至三十二个阿拉伯字母, 其中有专用于拼写阿拉伯-波斯语源的词语的字母, 正字法遵循形态学原则后缀与词根可不连写。具有早期书面语传统的文学语言的超方言性。字体有印刷体和手写体两种。文献多用手写体,传抄本(包括石印)甚多。行款从右向左横书。维吾尔文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改革前, 使用此文字。现存文献资料十分丰富, 包括文史哲、政法、医药、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对研究操突厥语各族,特别是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的历史和文化有重要价值。 (在导师办公室精心阅读爱情的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