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对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5 对偶辞格的一种,又称俪辞或对仗,俗称对子。系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起来,以表达相关、相连或相反的内容的修辞方法。两句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的为正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两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为反对,如“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两句意思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为串对,又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鹊楼》) 对偶dui’ou修辞学术语。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意思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起来的修辞方法。 对偶Duiou修辞学术语。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 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义,这种修辞格叫作对偶。根据上下两个语言片断意义上的关系,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类。1.正对。以相关、相近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为对,相辅相成。例如:❶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这一例上下两句各自形成当句对偶,两句之间又形成双句对偶,全面叙述出滕王阁地理位置的特点。 对偶辞格之一。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相近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类、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可以使语句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它是最具汉民族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偶从内容上可分三类:(1)正对。从两个角度说明同 一事理,前后两部分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例中上下两句的意思相近似,互相映衬,充分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2)反对。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前后两部分在内容上是相反相成的。如: “对人民,你比炭火更温暖/对敌人,你比钢刀更锋利。”(李瑛 《一月的哀思》)例中上下两句的意思相反相对,把周总理鲜明的爱憎态度通过对比强烈地表现出来。反对是对偶与对比的兼用。(3)串对。由两个意义连贯或相互间有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的语句串联而成。因串对的两部分如行云流水,顺势而下,故又称“流水对”。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七律·到韶山》)这两句说明了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 因为有了英勇牺牲的前因,所以才有改天换地的结果。对偶在形式上可分为严对和宽对。严对,不仅要求上下两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要求各相对部分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没有重复的字;宽对,只要求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当,个别字可以重复,不强调词性的一致和平仄的相对。对偶按照用字、用词、用句以及与其他辞格的合用等情况,又有磋对、借对、双声对、叠韵对、倒装对、互文对等许多特殊类型。不管使用哪种对偶,都应该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必须反对用思想内容去迁就对偶形式的弊病。 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修辞格的一种。把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语句排列起来,表达相关、相连或相反的内容。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对偶辞格的一种。把内容相关或相反、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成句子并列起来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从内容上看,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和连对。正对指上下两句意义相近或相关。反对指上下两句意思相反。连对又称串对、流水对,指上下两句意义紧相连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联就是对偶句,对偶句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悦耳,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颂。给人以简洁、概括、醒目的鲜明深刻印象。 对偶源自韵文。指结构、字数相同,语意相近、相反或相连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并排起来进行修辞的一种方法。句式整齐匀称,音声抑扬有致,能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又称“对语”。古文对偶比诗歌要宽,一般不讲平仄。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偶与对比,排比不同,对偶只限一组对句(即两句)。例如唐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是排比句,而“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是对偶句。对比与对偶之比较,可参见“对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