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对外贸易体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对外贸易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是适应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建立的。在这过程中,建立起了集中统一的、以国营外留专业公司为主体的对外贸易体制。1956年,在对私营进出口企业改造基本完成后,建立了我国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独家经营,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统得过死,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活力; 外贸财务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化经营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外贸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改革,主要是调整了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扩大了对外贸易渠道,确定了出口商品分级管理、分类经营,开展了工贸结合试点,建立了海外贸易机构,实行了政企分开,改革了外贸计划和财务体制,实行了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国务院对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作了认真部署,主要措施是: 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对轻工业品、工艺品、服装三个行业的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试点改革,深化改革外贸机构,深化改革进出口经营体制和外贸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外贸计划和财务计划。外贸体制经过以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改革后,对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1990年我国主要从实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入手,在已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基础上,使外贸逐步走上了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联合统一对外的良性发展轨道。其主要内容是: 取消财政补贴,建立自负盈亏机制; 改革外汇留成比例,加强出口收汇管理; 改善出口商品的计划、配额和许可证管理; 改善出口经营,加强协调管理;办好外汇调节市场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