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赤壁之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13 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一次决战。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谋取江南,统一天下。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南击荆州(今湖北襄阳),收降刘琮,并于长坂(今湖北当阳县境)击溃刘备,夺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刘备派诸葛亮往见孙权,共谋抗曹。后孙刘联军5万人,溯江西进迎击曹军。十月,曹操亲率20万大军,战舰千艘,顺江东下,拟一举消灭孙刘联军。十一月,两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遭遇,曹军初战不利,退据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两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巧用诈降、火攻之计,火攻曹军水寨,顷刻延及岸上营寨,联军全面出击,曹军溃败死伤惨重。曹操烧余船率余部退归许昌。

赤壁之战Chibi zhizhan

东汉末年,曹操大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 (今湖北嘉鱼县东北)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 企图一举扫灭南方割据势力, 统一全国。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挥师南征荆州割据者刘表。这时, 刘表刚刚病死,继立的次子刘琮闻风丧胆, 遣使请降。原来投靠刘表的刘备匆促南奔江陵, 而被曹军轻骑大败于当阳长坂,备妻子人众辎重等多失散, 后与刘表长子刘琦及所领万余人会合, 退守夏口 (今湖北汉口)。曹军进抵江陵,收降荆州7—8万军队,总兵力达20余万,而号称80万大军。曹操送信给孙权,胁迫其投降,又顺流东下,直驰夏口,威胁刘备。此时, 孙、刘形势至为危急, 孙权派鲁肃进见刘备, 刘备则派诸葛亮去游说孙权, 共商联合抗曹大计。于是,孙权决定与刘备结盟,派遣大将周瑜、程普、鲁肃统领水军3万与刘备共御曹军。初次交锋,曹军失利, 遂引船舰撤至北岸, 屯于乌林 (今湖北嘉鱼县西北)。周瑜等泊于南岸,两军隔江对峙。曹军长途跋涉,“远来疲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加之水土不服,军中已经流行疫病; 荆州降卒 “尚怀狐疑”(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 《江表传》),缺乏斗志, 所以曹军人数虽众, 士气却不高。又北人长于陆战, 而不习水战,惧怕风浪颠簸, 曹军竟用铁索将船舰捆在一起, 如此固然使士兵免受晕船之苦, 但船舰的行动也就非常不便。周瑜部将黄盖见曹军船舰相连,就建议用火攻。黄盖派人送信给曹操,诈称投降,随后用艨冲斗舰数十艘装载干草枯柴,灌上油膏,上面覆盖帷幕, 乘着猛烈的东南风扬帆驰往北岸, 一边让士卒高喊:“投降!投降!”曹军士兵都出来观看。待离曹军2里余,黄盖令一齐放起火来,火烈风猛,船飞如箭,撞向曹军船舰,曹军船舰顿时烈焰冲天,又迅速延烧到岸上营寨。周瑜等见北岸火起,立刻擂鼓过江,攻击曹军。曹军大溃,人马烧死、溺死者无数,其余退保南郡。刘备和周瑜又指挥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赶到江陵。赤壁一仗,使曹军遭到很大挫折,足见曹操尚未具备统一全国的力量,而骄傲轻敌,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获利最大,占领荆州四郡,有了发展的基础;而孙权在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后,政权更加巩固了。

赤壁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急欲谋取江南统一中国。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操击降荆州刘琮,击溃刘备,备退至夏口(位于汉水入长江处,今湖北汉口)。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吴拒曹。时孙权军于柴桑(今江西省九江西南)观望成败。亮至吴于权前分析曹与刘、孙各方之短长,明确指出:曹军虽众,但远来疲惫,其势为兵法所忌之“强弩之末”,不仅不能取胜,相反要损兵折将,必然失败。故而只要与刘备协规同力,则必破曹军。曹军破后必北还,如此则必形成曹、刘、孙鼎足之势。于是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共拒曹军。十月,操亲率二十万大军,千艘战舰,顺江东下,拟一举消灭刘、孙。对此,刘、孙共出兵五万,联合拒曹。两军遭遇于赤壁(今湖北埔圻县西北,与乌林隔江相对,一说为嘉鱼县城西南,实为一地。按:解放后赤壁属埔圻县,故前说可信)。曹军初战失利,遂退据乌林(湖北省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两军隔江对峙。刘、孙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不服水土,疫病(血吸虫病急发)流行,舍长用短不习水战,北土未安时有后患等弱点。又用黄盖计,诈降诓曹,继之以火攻曹军水寨,顷刻延烧岸上营落,败曹军水师。权将周瑜及刘备乘胜水陆并进,大破曹军。曹军退保南郡(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备与瑜复追击,操留曹仁守江陵,径自北归许昌。经此役,孙权地位更加巩固,刘备据有荆州之大部,不久又得益州,遂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建安十三年(208),乘荆州牧刘表病死之机,率十余万众南征。继承父位的刘表次子刘琮在荆州地主的劝说下,投降曹操。投奔刘表的刘备,此时屯军樊城 (今湖北襄樊北),至曹军抵达宛县 (今河南南阳),才闻讯南撤。刘备一路吸收军民十余万,不料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 被曹军追兵击散,只得放弃退军江陵的计划,转向汉水方向。刘备与刘表长子刘琦会兵后,众至二万,经夏口退驻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抗曹操。孙权恐怕曹操吞并江东,命周瑜、程普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共同抵御曹军。曹操收编荆州水军后,兵力达二十多万,分水陆两路自江陵沿长江东下,到达赤壁 (今湖北嘉鱼东北),与孙刘联军遭遇。曹操“以疲病之卒 (指远道而来的曹军染上当时可怕的流行病),御狐疑之众 (指收编的荆州水军” (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指挥不能如意。此时,关陇地区马超、韩遂势力转盛,威胁曹操后方,使曹操无心持续作战。曹军“不习水战”,受地理条件限制,曹操不得不“舍鞍马,仗舟楫”进行作战。曹军和孙刘联军初次交战小败,曹操就把军队撤向北岸,屯军乌林 (今湖北洪湖东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阵。周瑜部将黄盖见曹军船舰首尾相接,建议采取火攻。黄盖假称投降,用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 (同上),离曹营二里地,顺风放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一靠近北岸曹操军舰,就延烧起来,同时延烧到岸上的曹军营砦。周瑜、刘备乘机擂鼓,水陆并进。曹操由此战败,只得取陆路向江陵撤退,不久回到北方。事后,曹操写信给孙权说: “赤壁之战,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同上)。经过赤壁之战,孙权的江东政权更为稳固。刘备据有荆州一部分地区,以后又取得益州。“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赤壁之战Chibizhizhan

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的一次战役。官渡之战后,曹操的势力更加发展,逐渐消灭了北方各军阀,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为统一全国,于建安十三年(208)率军20余万,号称80万大举南下,企图夺取刘表占据的荆州,然后进占江东,逐步统一全国。时刘备正依托于荆州,他率兵南奔江陵,行抵当阳,为曹军所败。这时,占有江东的孙权见曹军势猛,便命鲁肃邀刘备至樊口(今湖北武昌境内),与之联盟,组成5万人的联军,共同抵抗曹军。曹军由江陵顺江东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境内)遭遇,曹军初战失利,退至江北。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道而来,士卒疲惫,疾疫流行,北方人不习水性等弱点,于十一月由孙吴主帅周瑜率载满燃料的船只诈降,乘东南风纵火焚烧了曹军水师,与刘备军队水陆并进,大破曹兵。曹操仓惶逃回北方。战后,孙权地位更加巩固,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实力也有所扩张。赤壁之战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Chibi zhizhan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大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役。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统一北方后,为了消灭南方割据势力而率兵南下,企图一举统一中国。当时割据荆州的刘表已死,继位的次子刘琮遣使请降,原先依附于刘表的刘备败退樊口(今湖北鄂城西)。曹操组织了20多万人马,号称80万,从江陵出发,进攻刘备和割据江东的孙权。面对危急的形势,刘备派军师诸葛亮到江东,共筹联合抗曹大计。孙权任命周瑜为都督,与程普、鲁肃统领水军3万与刘备联合,组成5万多人的联军在赤壁一带抗击曹军。初次交锋,曹军先头部队失利,退驻江北乌林(今湖北嘉鱼东北),与主力会合,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当时曹操军中疾疫流行,加上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性,晕船呕吐。曹操便令战船首尾相连,以习水战。周瑜的部将黄盖发现“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用火攻。黄盖派人送信给曹操,诈称投降,而以艨冲斗舰数十艘满载燃料,乘风驶往北岸,离曹军不远时,船上放火,船飞如箭,撞上曹军的船队。曹军的战船因用铁索拴着,一时无法分开,顿时烧成一片火海。在孙刘联军的水陆并攻下,曹军大败,死伤过半。曹操带着部分残兵败将,经华容小道逃走,从此北归。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四郡,奠定了事业的基础,孙权则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政权更加巩固。

赤壁之战

三国时期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208年)率兵20余万南下进攻孙权,准备统一南方。孙权联合刘备,出兵5万,共同抗曹。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骄傲轻敌、疾疫流行、不习水战等弱点,火攻曹军战船,大火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曹军溃乱之际,水陆并进,大败曹军。战后,孙权地位更加巩固,刘备据有荆州大部地区,接连取得益州,形成曹、孙、刘三方鼎峙的局面。


赤壁之战

中国历史上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著名战役。东汉末,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208年)统兵20余万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南方。孙权和刘备联军5万,共抗曹军。曹军经由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小战失利,退居江北。双方隔江对峙。曹军远来疲惫,疾疫流行,不习水战,士气低落,后方不稳。孙刘联军用火攻计击败曹军水师,水陆并进,大败曹兵。战后,孙权在江东地位更加巩固,刘备据有荆州大部并进占益州,曹军残余退回北方。此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参见“军事”中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宋司马光撰。此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属史传体散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挥师南下,意欲一举统一中国。在强敌面前,孙权联合刘备,结盟抗曹,用火攻战术,在今湖北嘉鱼县长江南岸的赤壁,大败曹军。此文即记述了这次战争。文章详写战前的决策。略叙战争实况,突出记述了以弱胜强的原因,故此文在写作上剪裁详略得当,重心突出。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前八段用大量的笔墨叙述战前的决策。当时曹兵号称80万,在大军压境之际,孙刘双方分析了曹兵的弱点和自己的长处,做出了联盟抗敌的决定。在东吴内部,孙权排除了主和派的障碍,作出了迎战曹兵的抉择。大战前夕。主帅周瑜针对敌方弱点,做了火攻的部署。由于详写了以上种种正确的战略、战术决策,已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觉察到了战争胜负的趋势,故末段仅以简洁的笔墨略写战况,从而突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

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于208年(建安十三年)率兵20余万南下,孙权和刘备虽为两个对立的集团,但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便暂时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曹军。曹操率水陆两军自江陵沿长江东下,到达赤壁,与孙、刘联军遭遇,小战失利,退驻江北,与联军隔江对阵。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疾疫流行,不习水战,后方又不稳定等弱点,用火攻击败曹操水师,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水陆并进,大破曹兵。曹操只得取陆路退往江陵。赤壁战后,孙权的江东政权更加稳固,刘备据有荆州 (今两湖大部及河南西南)大部地区,不久又取得益州 (今四川、陕西南部,云南,贵州之一部),“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形成曹、孙、刘三方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亲率20万(号称80万)大军,千艘战舰 ,顺江东下,拟一举消灭割据江东的刘备、孙权。先降刘琮,后以5000骑在长坂败刘备,刘备与刘琦以1万余人退守夏口。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孙权便派周瑜将兵3万人,和刘备2万多人联合击曹。两军遭遇于长江赤壁。黄盖用苦肉计,带蒙冲斗舰10余艘,火烧曹军联营,操大败而归。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