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8 寺原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后更广泛地被用作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等僧侣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处所。寺往往是由多幢建筑组合而成的群体。一般包括院落、门、殿、塔等主要建筑(参见“塔”条),另附设廊、僧舍、经藏、讲堂、斋堂、库厨等辅助建筑。不同教系的建筑又有不同的特点。自佛教等宗教传入中国以后,寺在满足各种宗教活动要求的基础上,与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由于宗教活动具有一定的群众性,所以寺又常常与集市相伴出现,反映出某种公共建筑的性质。建于山林等风景名胜处的寺院,与环境结合,融于一体,许多寺庙建筑成为其中的重要景点。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历代都曾修建很多。如佛寺中的洛阳永宁寺、长安章敬寺、径山兴圣寺、北京智化寺等;喇嘛寺中的承德普宁寺、西藏萨迦寺、甘肃拉卜楞寺等;清真寺中的杭州真教寺、泉州清净寺、扬州清真寺、广州怀圣寺等。 寺官署名称。南北朝的后齐见有司农寺、光禄寺、太仆寺等以寺为官署名称。至唐代定为九寺。此后历代皆有此称。《旧唐书·职官志一》:“次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9寺。”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