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寺洼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寺洼文化

因最先发现于临洮县寺洼山而得名。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至春秋中晚期, 距今约3 300~2 500年。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陶器多为素面,少数施白彩,马鞍形口陶罐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青铜器有戈、矛、镞、刀和铃、泡、镯等。有蚌质项链和串珠等装饰品。土坑葬和火葬并存,土坑墓形如覆斗,有棺椁,一些墓内还发现人殉和车马殉。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畜牧业仍是重要的生活来源,家畜有马、牛、羊。与辛店文化、商文化,特别是周文化关系十分密切,关于其族属,一说是氐羌, 一说是戎狄, 尚待新的研究和发现。

寺洼文化

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寺洼山而得名。年代约前14世纪~前11世纪。分布范围主要为兰州以东的甘肃境内和陕西省的千水、泾水流域。主要遗址有甘肃省的庄浪县徐家碾、柳家村,平凉市安国等。寺洼文化陶器最突出的特征,是以 “马鞍式” 口型的双耳罐为典型代表,不见彩陶。陶器多见夹沙粗陶,大都为红褐色,制作粗糙,大部分素面,个别有拍印很浅的绳纹。器型除双耳罐外,还有鼎、鬲、壶、器盖、簋等。铜器发现较少,主要有铜戈、镯等。埋葬特点是土坑葬与火葬并存,以土坑葬为主。土坑形若覆斗,从口至底渐向外扩大。火葬是将骨灰盛在一个陶罐里,并用沙石遮盖住口部。据文献记载,古代氐羌族曾行过火葬制,因此,一般认为寺洼文化的族属当与氐羌有关。该文化遗存的发现,为研究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文化与西北戎狄、氐羌等族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