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木
寿木又称寿材、棺材,起源甚早。《礼记·檀弓上》载“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椁”的葬俗。“堲周”即土烧制的土棺。进入周代,自天子至于庶人,棺厚5寸,椁称之。天子4重,皆用松;大夫2重用柏;庶人1重用杂木。在讲究木质的同时,棺木用漆也已出现。
春秋后,棺木由用漆逐渐发展为彩绘。到汉代,棺环已普遍运用。之后,进一步发展变化,形成礼制。制作寿木,首先要讲究木质。涡阳人认为一柏、二杉、三梓、楸,次者为桑、槐,忌用楝木。太和人认为柏、梓为上品,黄河泛滥后,因梓柏多淹死,棺木多用桑、桐、柳、杨。宿松人认为最好为樟木,次为杉木。其次是讲究树木的粗大,用料要求尽量少拼接,因此怀宁有“五底”、“十二元”、“十合”之别,祁门有“十合”、“十二合”、“十六合”之分,宿松有“三墙”、“七墙”之说。再次讲究厚度。涡阳人认为棺底厚4寸、帮5寸、盖6寸为上乘,俗称“四五六”式,其次为“二三四”式、“四四五”式等。最后是讲究用漆。涡阳人认为用生漆漆棺最好,并且要求漆3遍。宿松人漆棺,第一步是“刮灰”,即将桐油和石灰相拌而成的油泥抹在棺木的缝隙处;第二步是熬光油,即将桐油烧沸;第三步是油光油,再涂漆;第四步是在棺头画上带有“ ”(寿)字的图案。
制作寿木有一定的礼俗。如涡阳人在棺木即将做成的时候,棺上悬红布条,好友常常要以礼物相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