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封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封禅

祭礼名。帝王的祭礼之一。帝王统一天下后,到泰山顶,告以天地,称颂自己的功德称封禅。《史记·孝武本纪》: “有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正义,白虎通云: “王者易姓而起,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禅,梁父之趾,广厚也。刻石纪号,著已之功绩。天以高为遵,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父趾以报地。封者,附广之; 禅者,将以功相传授之。”

封禅

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就是祭天地。封禅产生于何时,有两种不同说法。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里认为,封禅产生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无怀氏曾封泰山,禅云云山。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想举行封禅,管仲说: 古代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皆受命然后得封禅”。经管仲劝阻,齐桓公才停止封禅。马端临则认为 “七十二家” 的说法,是“陋儒之见”,断言封禅始于秦始皇。封禅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距天最近,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上去祭天帝,聆听天帝的教诲,以此来表示受命于“天”。封与禅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封,在泰山。因为泰山是东岳,东方主生,是万物之始,阴阳交替的地方; 也有说因为泰山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寿命长短。禅,在泰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梁父(甫) 山、社首山、肃然山,也有在会稽山举行的。封禅虽同时进行,但封的仪式隆于禅的仪式。封禅仪式复杂而且神秘。传说时代及夏、商、周三代,虽有封禅之说,却无具体记载。进入封建社会,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的封禅仪式不尽相同。秦始皇和汉武帝举行的封禅仪式,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古代封禅情况。秦始皇准备封禅时,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于泰山下,问封禅礼仪。儒生众说纷纭、相互乖异,难以施行,于是绌儒生,自定封禅仪式。秦始皇乘车从泰山南坡上至山顶,“立石颂德,明其得封”,然后从北坡下,禅于梁父山,仪式与太祝之祀雍上帝,但封藏皆秘,所以世人不得而记。秦始皇在泰山上遇暴风雨,避于松树下,因封松树为“五大夫”,号五大夫松。现今泰山上的五大夫树据说是明朝时重新栽的,不是原树。汉武帝封禅是两封两禅。封禅前,他也曾召集儒生讨论,但儒生所说礼仪人说人殊,于是汉武帝自定封禅仪。他到梁父山祭地,在泰山下东方设坛祭天,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下埋“玉牒书”。礼毕,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顶,再次举行封礼。第二天从北坡下,在肃然山再次举行禅礼。祭时用江淮所产的一茅三脊草,各地珍贵飞禽走兽及白雉诸物,并以五色土益杂封。在隆重的乐声中,汉武帝身穿黄色衣服,亲自跪拜。封禅大典后,他下诏改元,并令诸侯在泰山下治邸。后世历代封禅,基本上与此相同,惟细节各异。除秦始皇和汉武帝外,中国封建时代举行封禅大典的还有: 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太宗等(武则天封于嵩山)。自南宋后,封禅大典形式上废止,但实质却保留,这就是以后的几朝皇帝把封禅与郊祀合二为一。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在北京北郊建天地坛,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为天坛,专门祭天祈谷。清朝时也在天坛祭天祈谷。

封禅

古代帝王到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礼典。实际上, “封禅”是“封”和“禅”两种祭礼的合称。《史记·封禅书·正义》: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古人认为,凡受命的天子,如果仅仅搞一般的郊社之礼,而不到泰山去祭天祀地。便不能算完成就位天子的礼制。所以《史记·封禅书》讲:“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臻乎泰山者也。”《白虎通义·封禅》也说:“王者易姓而起,必封升泰山何?报告之义。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历史上第一个把封禅礼典付诸实行的是秦始皇, 此后举行过这一大典的皇帝有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想封禅而未能实现者有魏明帝、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南宋以后,皇帝到泰山封禅,形式上虽被废止,但实质上却将其与郊祀合而为一。

封禅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坛祭天,以报天之功,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报地之功,曰“禅”。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到泰山举行过这种大典。司马迁《史记》对封禅列有专篇,即《封禅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