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七夕唐崔颢的七言古诗: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斑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七夕,农历七月七日夜。古代妇女在此夜穿七孔针,谓之*乞巧。长信,汉宫名。班姬,指班彪之姑,成帝时选入宫为婕妤,得到宠信。后赵飞燕得宠,班姬自求入长信宫侍奉太后。斗牛,南斗星和牵牛星。牛郎织女还能每年七夕相会一次,班姬却孤居长信宫。由此可窥见宫女命运之一斑。 七夕宋王禹偁的五言古诗。原诗题下有小注: “商州作”。诗写于淳化三年(992 )。全诗用对比的手法写去年七夕和今年七夕的强烈反差。去年七夕,王禹偁尚在京任职,沐恩奉和御诗,“逸翰龙蛇走,雅调金石播”。作为天子近臣,十分荣耀。然而,旦夕之间祸从天降,“宠辱方若惊,倚伏忽成祸。九月谪商於,羁縻复穷饿”。商州地瘠民贫,水旱频仍,人民生活十分艰难。作者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子啼妻病,玄发凋落。但作者抱着“委顺信吾生,无可无不可”,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认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呢? 260 七夕阴历七月初七,又叫“乞巧节”、“少女节”。传说七月七日之夜,为隔天河相望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聚会之时,“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宋代此风最盛,上至宫廷,下至百姓,于七月初七之夜,无不摆设香案、瓜果,妇女们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谁个引线快,谁个便乞到了灵巧,将来定然女红出众。彩线穿针后,女孩们还躲到瓜架下听声儿。 七夕旧称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夕。相传是夕牵牛、织女二星相会。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旧时妇女穿针,设瓜果以迎之。”宋张耒《七夕》诗云:“空将泪雨作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 与俗传七夕之雨为织女悲泪之言合。织女为七仙女, 三国魏曹植《芝篇》云: “董家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无人秉至德,神女为秉机。”神女即为七仙女。杜甫《牵女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七夕的神话传说一直沿传至今。 七夕中国传统节名。也叫 “乞巧节”、“少女节”。时间是农历七月七日之夜。相传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时,《荆楚岁时记》记载: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种乞巧既是乐戏,也是希望心灵手巧,幸运的到来。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六朝时期便已形成,六朝梁殷芸的 《小说》 中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 自唐宋起,宫廷盛行过七夕节。史载唐玄宗于七夕夜同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们置瓜果酒肴求恩于牛郎织女,并捉蜘蛛放入盒子里,第二天早晨看到盒内蛛网稠密,就以为得到了灵巧。宋代宫中也十分盛行过七夕,妃嫔宫女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明代宫中还时兴于七夕夜设扮乞巧仙子。清宫七夕设置两个牌位: “牵牛河鼓天贵星君” 和 “天孙织女福德星君”。届时,皇后亲自行拜祭礼。慈禧太后时期,后宫乞巧仪节翻新,以盆盛水,妃嫔宫女围掷绣针,观其绣针的水影,以定乞得灵巧和福运。 七夕旧时节日名.为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神话传说此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此夜设瓜果祭拜织女,乞求智巧,称“乞巧”,《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七夕qixi民间传统节日。即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旧时流行于全市各地。源于《诗经》织女会牵牛的传说,后发展为民间节日。唐陈鸿《长恨歌传》说:“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花,焚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开元天宝遗事》载:“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撰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又“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丈,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把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高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岁时纪事》云:“七夕,俗以蜡做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后世七夕亦渐与求子有关。咸阳民间习俗,各地讲究提前五六天泡出豌豆芽,名叫“巧芽芽”。这天姑娘们公推一位才貌出众者领头,用柳枝或者黄蒿、植物秸秆扎制巧娘娘,晚间在院中设案,摆上西瓜等水果,陈列女工祭祀。并比赛引线穿针,一次能穿过者,将来就是巧媳妇。一边穿针剪花,一边唱《乞巧歌》。解放后,此俗逐渐消亡。 七夕又称 “七巧节”、“少女节”。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晚上。《荆楚岁时记》 说,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针,陈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江南一带,这一天孩子脖颈上的 “五色彩丝”,扔到屋顶,谓之:“送健绳”。广州一带则家家陈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妆用品,少女盛装,有月下祭拜七姐。广西等地在这一天储水。叫做“双七水”,据说用此水洗澡,可以避邪祛病。《诗·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彼牵牛, 不可服箱。” 杜牧《七夕》 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节日名。节令在夏历七月初七晚上,故名。古代神话,天上的“织女”因触怒天帝,被责罚不得与隔“河”相望的丈夫“牛郎”团聚,只有每年七月七日之夜,喜鹊在天河上架“桥”,才让他们夫妻相会一面。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所咏叹者即此。关于牛郎、织女之名,始见于《诗·小雅·大东》,那时他们仅是银河两边的星名而已,以后逐渐演变成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汉武帝在长安昆明池畔树牛郎、织女的大型石刻圆柱像(今存陕西长安斗门镇附近),出土的汉墓壁画、画像石每有牛郎、织女形象,汉代诗赋中也常见有关牛郎、织女的描写,反映当时这一神话已广泛流传。据魏晋及唐人笔记小说的记载,汉彩女已有七夕穿七孔针的习俗,是夜人们还三五成群去观看织女星,说明当时七夕活动已注入了节日内容。后来,七夕节日内容日渐丰富完善。汉魏以降,遂有乞巧之俗。《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一种长脚小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及至唐宋,此风特盛。上自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正如崔颢《七夕》诗所写:“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由于此俗,故七夕亦称”乞巧节”或“少女节”。 七夕又称 “七巧节”、“少女节”。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晚上。《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江南一带,这一天孩子脖颈上的 “五色彩丝”,扔到屋顶,谓之: “送健绳”。广州一带则家家陈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妆用品,少女盛装,在月下祭拜七姐。广西等地在这一天储水。叫做 “双七水”,据说用此水洗澡,可以避邪祛病。《诗·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彼牵牛, 不可服箱。”杜牧《七夕》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亦称“乞巧节”、“姑娘节”。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招远、长岛渔村多在七月初六日。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谚。此节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此日齐鲁各地有乞巧、请七姐姐、斗巧、生巧芽、串巧果子、洗油罐、看巧云、贺牛生日、听悄悄话等习俗。同治十二年《即墨县志》:“七月七日:七夕,妇女悬牛女图,陈瓜果牲馔祀,以乞巧。又水漂针为戏”。日照一带称此日为水日。姑娘媳妇争相洗头,言可使头发柔软明亮,无汗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